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2-12-15 19:58:05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雄县、容城、安新县人民政府,新区各部门: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冀政字〔2022〕37号)精神,高标准落实《河北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加快推进雄安新区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紧围绕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努力践行“初创、赶超、引领”三个阶段发展战略,确保实现“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发展目标,全面打造气象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为加快雄安新区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雄安新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气象服务融入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各领域,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实现赶超,达到全国领先。

  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智慧气象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智能观测和数据融合分析、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灾害性天气预报、智慧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绿色生态气象、气候变化应对、集约信息化发展、高效装备保障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纳入雄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予以重点支持。开展强对流天气、非均匀下垫面对边界层影响、白洋淀水—陆能量交互、城市微气象评估等大气科学试验,加强气象灾害机理、数字孪生大气的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非常规观测技术等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

  2.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雄安新区国家气候观象台、雄安新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用足用好雄安创新发展政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气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探索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气象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一批高科技气象企业落户雄安。重点开展智慧气象服务、绿色生态保障和科技创新等气象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引进、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等工作,提升雄安新区气象产业全球竞争能力。

  3.打造气象人才发展高地。施行有利于气象科技人才聚集、成长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将气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纳入雄安各类人才专项计划、人才工程(项目),落实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面向全球招聘优秀气象人才,重点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到雄安创新创业。将气象领导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围,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

  (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4.建设精密监测系统。建成以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为核心架构的气象观测基准网。制定气象泛在感知网建设标准,推进气象监测融入城市感知体系。加强气象卫星遥感和雷达应用,开展地空天协同智能观测,建设三维气象要素实况分析场。建立雄安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纳入雄安新区“多规合一”体系,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

  5.发展精准预报技术。构建满足雄安气象服务应用场景的百米级、分钟级城市小尺度精细化客观预报系统。发展灾害性天气分析、释用和预报技术以及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检验、评估订正技术。面向雄安生态、能源、交通等领域,开展影响预报技术研究。建立雄安0~30天全时效、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化的预报预测综合业务平台。

  6.加强精细气象服务。打造以“智慧气象”服务引擎为标志、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构建气象新媒体矩阵,智慧气象服务有机融入雄安城市大脑和智能生活终端。开放公共气象数据资源,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探索打造普惠共享的气象服务众创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

  7.促进数据融合应用。建设雄安智慧气象数据中心,实现气象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融合创新应用,依托高速通信网络、5G物联技术,打通全球气象数据获取通道,依托雄安数算一体信息化资源,搭建集约高效的硬件支撑环境,支持雄安气象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市场。建立“气象+行业”数据交互系统,以雄安数字城市建设为基础,加强数据跨部门、跨行业共享互通。按照国家信息安全要求,构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控系统。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8.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立健全分灾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重点提升规划建设安全、白洋淀流域洪水、城市内涝、森林草原(芦苇)火险等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组织管理体系,构建新一代智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平台,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与决策信息供给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

  9.强化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提升重点区域和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和承灾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智能城市网格化管理。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气象科普展馆,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和文化传播。强化多部门联合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10.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持续增强白洋淀及周边流域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特种监测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空地一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大力推广无人机作业。建立应对雄安新区森林草原(芦苇)火险、空气污染、高温干旱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和重大服务保障机制。建设雄安新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控制指挥中心。提高云水资源监测和作业效果评估。

  1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机制,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能。建设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应急气象保障装备和队伍,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持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督促各有关部门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和细化衔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探索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雄安新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应用工作。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2.提升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健全气象为农服务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开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应用平台,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围绕高标准农田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评估服务。对标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精细化影响评估,打造雄安“气候好产品”。

  13.提升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将气象监测设施纳入雄安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组建覆盖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路网的智能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建设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智慧交通气象综合平台。将雾、路面结冰、路面积雪、强降雨等交通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服务纳入雄安交通安全风险预警系统。

  14.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各环节。强化光伏、地热等能源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储备调峰、持续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服务。积极发展面向总部经济、新兴产业、金融、保险的气象服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并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5.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编制雄安公共气象服务清单。搭建公共气象服务融媒体传播平台,完善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健全公共气象服务设施,实现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及城郊农村的气象信息全覆盖。

  16.强化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加快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库,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全程化伴随式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助力“华北水乡”白洋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自然物候景观、特色天气现象景观等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业务。联合卫健、疾控等部门,研发制作气象、气候相关疾病风险预报产品,开展健康气象条件预报和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17.强化城乡气象服务供给。开展城市通风廊道和城淀微循环系统建设效果评估,为持续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气象大脑赋能智慧城市精细化治理,建立保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建筑节能、城市施工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机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18.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建立雄安新区卫星遥感监测综合应用系统,健全雄安新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覆盖城市、湿地、森林、农田等主要生态区域。开发城市多尺度气候模拟系统,进行生态服务价值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开展温室气体浓度和通量监测,加强碳排放源和吸收汇动态变化研究,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气象影响评估。

  19.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城乡规划、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提升决策咨询能力。开展基于风险的高影响气候事件生态敏感气象要素评估预警,加强雄安新区气候风险和气候承载力评估能力,为生态环境准入、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提供气象支撑。开展气候资源量评估和未来资源趋势预测,为太阳能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等项目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实现气候效益最大化。

  20.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建设雄安新区生态气象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安全、“千年秀林”火险监测预警与营建养护、大气环境立体监测与精细化预报等气象服务,形成城水林淀田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气象保障全国示范。建立雄安生态气象治理评估指标、算法和评估模型,开展实时动态监测。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等气候生态品牌。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雄安新区发展规划。雄安新区各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在政策扶持、信息共享、运行维持等方面强化重点保障。

  (二)加强统筹规划。加快落实河北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发展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气象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三)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地方气象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法治建设现代化水平。实施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

  (四)加强投入保障。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范围,视新区财力情况,逐步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稳定气象人才队伍,按国家、省和雄安新区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气象职工住房保障、户籍落户、人才引进和职工子女就学等有关待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相关政策解读:《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责任编辑: 贾梦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0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