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关于印发《河北雄安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11-22 15:49:20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雄安执法发〔2022〕8号

雄县、容城、安新县自然资源局:

  现将《河北雄安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

2022年3月8日

河北雄安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雄安新区全面建设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五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科学谋划健全雄安新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确保城市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京津冀平原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总体规划(2019-2035年)》《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河北雄安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规划范围为雄安新区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770平方千米。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雄安新区范围内主要有地裂缝、地面沉降两种地质灾害。已有小型地裂缝10处,其中雄县7处、容城县2处、安新县1处。地面沉降普遍发育,1970-2020年,地面沉降区累计沉降量大于800毫米面积为190平方千米,占比10.7%,主要分布于安新县南部同口镇、刘李庄镇、龙化乡一带以及雄县北沙口乡东部;2020年,年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严重区面积为261平方千米,占比14.7%,主要分布于昝岗组团,雄县北沙口乡、大营镇、朱各庄镇、米家务乡和安新县芦庄乡、同口镇、刘李庄镇、龙化乡等地。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为支撑服务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和省级地质调查队伍联合开展综合地质调查,部署雄安新区自然资源监测,基本建成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持续监测、动态分析地面沉降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统筹推进地质灾害调查区划,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开展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新形势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基本建成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成由1座基岩标、2组分层标、19座人工角反射器(InSAR)、178个水准点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骨干网,基本满足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控制精度。完成2400千米一等水准测量、四期高分辨率InSAR监测,持续监测雄安新区地面沉降动态,深入研究地面沉降发育规律,为地面沉降防控提供重要参考遵循。二是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清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分布规律,划定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确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三是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编制全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培训和科普宣传,指导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防灾队伍管理水平和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四是稳步推进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按照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开展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将全区划分为30个评估片区,编制《雄安新区建设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稳步推进各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供支撑。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基础建设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节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家关于雄安新区的顶层设计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指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雄安。二是地质灾害防治是雄安新区城市安全稳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要求,强化城市安全稳定保障,健全地质等领域灾害预防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效监测和防控地面沉降,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预控,扎实编制专项规划,形成全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三是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城市优势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注入强大动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智能城市,将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为试点示范项目,依托智慧城市基础框架,利用物联网、GIS和数据可视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监测、接入、处理、应用等功能,为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2.面临的挑战

  一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依然严峻。新区范围内地面沉降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沉降面积仍在扩大,重要交通干线和重大线性工程穿过严重沉降区;地裂缝对居民住房造成威胁,尚无有效应对措施。二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待提高。地裂缝监测仍以群众观测和报送信息为主,自动化专业监测手段落后,且隐蔽性较强,不易预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精度不足,监测数据信息割裂,未形成区域性面状监测与针对性点状监测一体化网络。三是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致灾机制研究亟待开展。地裂缝严重威胁工程建筑物和城市人居安全,影响城市建设运行,亟需综合运用钻探、物探、槽探、水准测量等多种手段深入研究地裂缝成因机理与致灾机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四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当前体制下,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新区及三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不高,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分级管理责任机制、全域及周边防灾体系协调联动机制等尚不健全,监督管理力量难以适应大规模建设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城市安全保障,聚焦全域防灾减灾,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监测预警体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控水平,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城市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高点定位,科学防控。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高标准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隐患排查,提高风险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围绕新区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科学研判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坚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防治区和防护重点,全面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级政府财政事权,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厘清责任主体,实施群测群防、社会共治。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雄安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日趋健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完成,地裂缝成因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不断深入,专业监测系统初步建成,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明显提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依据雄安新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综合考虑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将雄安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

  1.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25.9平方千米,其中地裂缝高易发区分布于昝岗西部区域、雄县与容城县交界区域及雄县龙湾镇南部区域,面积20.6平方千米;地面沉降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安新县龙化乡区域、雄县米家务镇西北区域,面积105.3平方千米。

  2.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463.2平方千米,其中地裂缝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昝岗西部,容城县南张镇、容城镇南及起步区大河镇西区域,面积174.2平方千米;地面沉降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安新县同口镇-刘李庄镇及七间房乡,雄县东部区域,面积318.8平方千米。

  3.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1180.9平方千米,其中地裂缝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安新县大部、容城县中易发区以外区域及雄县东部、中部区域,面积1575.2平方千米;地面沉降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安新县大部分地区、容城县全部区域、雄县西部地区,面积1345.9平方千米。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基础,结合人口密集程度、国土空间规划布局、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等因素,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将新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护重点。雄安新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起步区北部、容城组团容西片区东部、昝岗组团、雄县组团西部、安新县刘李庄镇和龙化乡,以及所有高速铁路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面积95.6平方千米。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中等、受危害对象一般的地区划定为次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在起步区、容城组团、安新组团、寨里组团、雄县组团、雄县东部和西部、安新县南部地区,面积754.6平方千米。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低、受危害对象一般的地区划定为一般防治区,主要分布在容城县北部、雄县北部和南部、安新县大部分地区,面积919.8平方千米。

  四、主要任务

  紧密围绕建设安全雄安要求,创造“雄安质量”,打造地质灾害防治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打牢基础、超前布局,加快监测系统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提升风险防范和分级管控能力,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一)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专项调查,完成覆盖全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现评估结果线上查询,有力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开展地裂缝成因机理分析及勘查评价,总结地裂缝勘查方法,为地裂缝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面沉降与地热开采的关系研究,提高地面沉降防控技术水平。

  (二)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利用水准测量和高分辨率InSAR监测技术及自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开展典型地裂缝长期监测,建设地裂缝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掌握地裂缝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识别潜在地裂缝,划分地裂缝灾害风险等级,提出有效风险防控对策。配合中央和省级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建设,推动改造废弃井孔加密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三)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管理制度,压实各级各部门职责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地质灾害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专业轮训,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和社会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程

  开展全区地质灾害1:1万专项调查评价,查明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类提出风险管控对策。结合新区规划建设时序,持续推进各建设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到2022年,完成全域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出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配套管理办法,规范评估成果的集成、共享和应用,为防灾减灾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裂缝研究与监测工程

  采用物探、槽探、钻探等技术进行多因子致灾机理综合研究,开展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到2022年,查明典型地裂缝形成原因及危害程度。布设跨地裂缝水准对点、位移传感器,研发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到2023年,实现地裂缝水准及三维自动监测。采用高分辨率InSAR监测,获取地面沉降年度活动速率和地面形变梯度带,到2025年,实现地裂缝空中-地面联动监测,确立地裂缝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模式,提出工业民用建筑物的地裂缝避让距离和防治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新区及三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构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省级及相邻地区地质灾害联防联控。

  (二)加大资金支持

  按照地质灾害财政事权划分,加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监督工程建设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及防治资金投入,切实推进规划相关任务和工程落实落地。

  (三)加强技术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推动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专家咨询决策机制,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水平,逐步稳定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机构和人员,适时推动成立雄安新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中心。

  (四)强化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完善考核和奖励办法。持续跟踪、监督检查、分期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确保重点工程有序推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 贾梦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