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雄安新区开展首届非遗展演

2019-01-27 12:49:20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中国雄安官网1月27日电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为保护和弘扬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延续雄安历史文脉, 25日下午,由河北雄安新区宣传中心主办的“雄安新区首届非遗展演”活动在北京服装学院容城时尚产业园1号秀场上演,来自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的13支非遗表演团队参加演出。河北省委第十二督查组组长、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杰刚;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梁远;河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副巡视员,雄安新区宣传中心主任边建国出席活动。

  展演活动在一曲清雅的笙管乐中开始,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雄县亚古城村音乐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新县端村音乐会、西河大鼓等轮番上演,刚柔相济的功夫、高亢的锣鼓表演、丰富多变的杂技、悠扬婉转的戏曲等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陈桂学及其弟子表演鹰爪翻子拳。中国雄安官网记者毛鹤然 摄

  在演出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鹰爪翻子拳甫一登场便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只见身穿黑色练功服的弟子轮番上场,鹰爪108式、节拳、连拳、地躺拳、罗汉拳、流星锤、双钩及刀枪对决等精妙有力的鹰爪功夫让现场的观众连连叫好,直呼过瘾。鹰爪翻子拳的表演队伍中还有一些年龄较小的演员,虽然人小但是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声音铿锵有力,成为全场的焦点。

  同样被观众喜欢的还有容城县师庄村狮子会的舞狮表演。师庄村狮子会由李章有创建于民国年间,历经风雨沧桑至今生命力健旺。以第四代传人李林为代表的新一代舞狮艺人又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借鉴杂技的表演技巧,丰富了北狮表演的表现力,增加了表演难度和惊险性,使传统舞狮艺术得到了更多当代百姓的喜爱。

  组织本次展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参加展演的演员全部是来自雄安新区各乡镇的村民,为了能给观众呈现一场难忘的演出,13支非遗代表团队刻苦训练,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展演前夕,因为舞台场地有限,舞狮表演团队临时改变舞狮队形,为了不影响其他人排练,李林带领队员在室外反复进行练习。顶着沉重的狮子服饰,李林和其他舞狮艺人重复着扑、跌、翻、滚、跳跃等动作,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数九寒冬,室外温度接近0℃,他们一遍一遍的练习着,只为给观众们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

图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刘通民带来杂技表演。中国雄安官网记者毛鹤然 摄

  今年已经75岁的刘通民老先生出身技艺世家,曾经在全国的许多杂技团体中搭班演出。接到这次非遗展演的邀请后,刘通民积极参加预演排练,往往一跟就是一天。老先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其在排练时认真的态度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参演者。“非遗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这次能在这么多观众面前表演,这个机会非常难得,虽然我是这次展演中年龄最大的演员,但是只要能让观者看得开心,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就是再累都值得!”刘通民说。

  演员们的付出也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这次的展演真的非常精彩,从中也能看出演员们非常用心,感谢他们的表演,让我重新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想到一次能看到这么多的非遗表演,真是太痛快了!”“这个活动搞得好啊,这么多的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好看又好玩儿,热热闹闹的,顿时就有了过节的氛围,以后多办几场就更好了。”展演结束后观众们七嘴八舌的赞叹着。

  据了解,2017年7月至8月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在对雄安新区三县所做的非遗普查中发现,境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有300多项,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雄县古乐、鹰爪翻子拳、圈头村音乐会等,省级非遗项目传统造船技艺、王派西河大鼓、端村音乐会等,市级非遗项目师庄村舞狮、雄州黑陶、北辛庄村飞叉等,还有大量刚刚被发现、尚未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本次非遗展演的节目仅是其中适于舞台演出的一些代表性项目。

  边建国表示,此次演出是一次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演出,体现了雄安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和雄安人民的精气神儿。表演过程中充满了对党中央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感恩之情、拥护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遗是乡愁的载体,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精神内核追求。雄安新区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这是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新区将鼓励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造、提升并生成新的业态,让其更具有市场活力,希望非遗工作者能够从自身做起,将雄安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4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