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阅读正文

从“市民服务中心”探“未来之城雄安”

2019-11-01 19:25:4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信息石家庄10月30日电(记者刘桃熊 曹国厂)两年多来,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第一个建筑项目,占地面积24.24公顷,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建设过程中集成应用世界前沿先进技术,综合运用BIM、CIM技术、海绵城市、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项新技术,探索形成了国内建筑的创新“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园区、绿色园区。

  专家表示,市民服务中心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缩影,是雄安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理念的率先呈现。通过市民服务中心或许可以探视到雄安新区未来的一些影子。

  ——绿色低碳环保宜居的“样板示范区”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雄安新区发展定位第一条便是“绿色生态宜居之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严格按照《规划纲要》中“严格控制碳排放;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材;建立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先进专业的垃圾处理系统”等具体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如今一座绿色低碳的“样板示范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规模采用高度集成化、工业化的装配化建筑体系,在企业办公区大量使用模块化、可生长、可循环利用的装配式房屋,在工厂环境下完成建设装修工序后直接运至工地搭建,施工工期相比传统模式缩短40%,建筑垃圾减少80%以上。新区建设采用经济适用又环保绿色的新材料和设备系统,提供安心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因地制宜布设地热井1510口,采用“浅层地温能+再生水源+冷热双蓄”技术,实现供热、制冷、生活热水一体化供应,每日可提供生活热水100吨。采用被动式节能建筑,通过精细化设计施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内部热源,在保证生活舒适度情况下实现建筑低能耗运行。

  充分利用园区地形高差,因势利导引入生态水系统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精心设置浅草沟、人行道透水砖、车行道透水沥青、停车位植草砖等设施,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方式,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滞蓄容积,实现项目雨污零排放,确保遭遇暴雨时不内涝、不积水。

  采用先进技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率先引入绿色生态岛建设,鼓励模块化处理厨余垃圾及循环使用技术,通过可回收压缩区、有毒有害垃圾区、餐厨垃圾区实现项目内垃圾预处理,分类出园。在公共区域布置智慧分类投放站,自动记录垃圾分类情况,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并通过互联网与诚信档案关联。

  构建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北方园林景观,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着重对春花秋叶特色景观的营造,满足场地种植景观的多样性、经济性、生态性。通过连续花园步道将大生态自然引入建筑空间,并设置总长度1500米的慢跑运动环道和总长度750米的漫步健身环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办公环境。

  地下管廊式基础设施是新区建设的一大亮点,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统筹燃气、供电、通信、排污等管线敷设,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建设干线、支线和缆线三级耦合的示范性综合管廊体系,总长度为3.3千米。推进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化建设,管廊中设有视频监控及安防系统、有害气体及环境监测系统、有线语音电话系统等,通过中控室实行统一管理。

  ——智能高效的“智慧园区”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市民服务中心作为采用“CIM+BIM”技术建造的试点项目,初步建立贯穿规划、设计、建造、交付的项目级(BIM)、城市级(CIM)建设管理系统。实现BIM模型、三维倾斜地理模型与三维地质模型的融合叠加展示,可减少70%以上的施工变更,利于快速精确算量,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建设品质,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工地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及智能预警,打造“智慧工地”。实施样板引路,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形成有雄安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打造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数字空间交互映射、融合共生的数字孪生园区,实现物理园区与虚拟园区的同生共长,形成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微缩雏形。

  基于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市民服务中心倡导绿色出行,禁止燃油车驶入园区,创新推广固定线路、不固定站点、根据乘车人数动态分配车型的“智慧公交”运营模式,构建包含新能源无人车、智慧骑行共享单车、电动摆渡车和智慧公交等综合运用的智慧交通体系,创新实现无障碍系统化、开放街区、通用共享、便捷出行、健康生活、便民利民等人性化服务,真正实现“市民服务中心”的内涵,以人为本、把城市还给人。

  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建立应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的“1+2+N”账号体系,利用遍布园区的2万多个传感器,实现智慧办公、智能会议、信用服务、智慧出行、未来酒店、环境服务等应用服务体系,全维度覆盖政务、商业、住宿、餐饮等业态。通过雄安通APP对各应用场景实现全维度覆盖,为办公、办事和参观人员提供有温度、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提供优质政务服务保障优质公共服务

  优质的政务服务是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规划纲要》指出,“打造便民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建立新区政务服务平台,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

  位于市民服务中心西南的政务服务中心,以政务服务云平台建设为抓手,探索放管服、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等改革,创新实施“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口出件、一人帮办、一包到底、一次办结”,实现审批服务全贯通,创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雄安政务服务新标准。

  在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方面,集中打造“1+4+5+6”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模式。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全贯通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改革模式,开展一门覆盖、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帮到底的“四个一”政务服务建设。推进“事项清单化、许可标准化、人员职业化、审批智慧化、平台一体化、审管联动化”的行政审批“六化”改革,努力实现“事项最全、环节最简、流程最优、时间最短、服务最好”的“五最”工作目标。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打造新区四级覆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实现新区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持续打通各类系统专网,对接新区规划建设BIM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智能终端设备,推进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进建立新区电子证照批文库,提升材料线上线下共享复用水平。与北京、天津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联通,助推“京津冀+雄安(3+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延伸拓展,打造具有雄安特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务服务APP,提供多样性、多渠道的网上政务服务。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33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