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教育报
阅读正文

那些选择雄安的年轻人

2019-05-25 10:17: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一批批高校毕业生投身雄安新区建设,在这里书写别样青春——

  那些选择雄安的年轻人

  “你知道在新区看太阳升起是什么感觉吗?”来雄安之后,王智喜欢上了晨跑。每天天微亮,她便从公寓出发,绕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慢跑3公里。

  这是一天中王智最享受的一段时光。奔跑在新区的土地上,望着东边冉冉升起的朝阳,王智感觉一切都是崭新的,仿佛有一股力量从心中升腾而起。

  一年前,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王智决定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来到雄安,成为雄安集团的一名员工。

  新区设立两年多来,一批批像王智一样的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投身雄安新区的建设大潮中。自踏入这片土地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与雄安新区交织在了一起。

  “历史的洪流向我涌来”

  上午8点,蒋泽宇从县城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距离雄县县城20多公里外的大营镇五柳村。在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里,他会路过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穿过热闹的大营镇镇中心、最后行驶在崎岖的乡间小道上。一路陪伴他的,是学习强国APP里播放的新闻联播视频。

  去年,清华大学毕业的蒋泽宇通过了河北省面向清华北大定向招录选调生考试,录取到雄县经济开发区,现在担任大营镇五柳村村主任助理。

  “为什么要去雄安工作?”毕业时,面对好几家国企的聘用意向,蒋泽宇最后的选择曾让身边的朋友疑惑不已。

  在清华园浸润7年,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职业价值观在蒋泽宇的血液里流淌。读书期间,他曾爬上云南临沧的水库大坝调研旱灾,也曾到大兴一所最偏远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让蒋泽宇坚定了去基层工作的决心。

  “在基层我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对雄安新区来说,基层治理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这里为我提供了可以施展抱负的舞台。”虽然上任刚满半年,蒋泽宇已经为村民干了几件“大事”:完成老化电线的低压改造、清理和填埋坑塘、解决贫困户子女的入园问题……

  对就职于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李慧鹏来说,与雄安的结缘多了几分命中注定的意味。

  去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慧鹏酷爱阅读企业家传记,每每读到企业家投身深圳特区建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都会让他心潮澎湃、向往不已。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传来,李慧鹏第一次真实地感觉到:“历史的洪流向我涌来。”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李慧鹏觉得时代正向人们发出召唤,青年人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青年人的历史机遇,更是使命担当。

  然而,选择的过程并没有尽如人意。去年毕业季,李慧鹏的求职一直“所向披靡”,虽然手握数十家大公司的录用通知,李慧鹏却始终拿不定主意。就是这位同学眼中的“offer收割机”却在雄安集团这里碰了壁。不甘心的李慧鹏一直没有放弃争取,最后他的诚心打动了面试官,最终获得了录取资格。直到那个时候,李慧鹏的心突然定了下来:“雄安才是最值得我奋斗的地方。”

  更多的年轻人想把青春留在雄安。据雄安新区宣传中心负责人介绍,新区设立两年多来,已有数百名高校毕业生选择落脚雄安。光雄安集团一家国企,去年就招聘了40余名应届毕业生,今年这一数据增至100多名。

  相比于蒋泽宇和李慧鹏,中建三局雄安项目技术部经理彭波是新区的“老人”了。新区设立没多久,他便加入了新区首个大规模基建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建设。

  那时,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彭波接到了公司的派驻任务,正在北京参与“中国尊”项目建设的彭波二话没说,就回家收拾行李。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机会非常难得,我感到无比自豪。”与他的同龄人相比,彭波已经有了令人羡慕的职业经历。

  从一望无际的农田到如今占地面积24.24公顷的智慧园区,彭波用无人机航拍记录下了市民服务中心的拔地而起。

  如今,漫步在园区里,看着无人车在道路上自由穿行,彭波仿佛看到了雄安新区未来的模样。

  “建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未来之城”

  火车停靠在白洋淀站。下车前,从未到过雄安的李慧鹏曾幻想过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一下火车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在惊讶的同时,李慧鹏突然有些兴奋,“现在的雄安就像一张白纸,而画笔就握在每一个参与雄安建设的人手中。”

  如果说来雄安之前,是仰望星空的壮志;那么,来雄安之后,是脚踏实地的务实。

  彭波认为投身新区建设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中。奋战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彭波和他的团队为整个项目建立起了三维建筑模型,将各个项目参与方放在同一平台上展示,从而减少了30%—40%的施工变更,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如今,彭波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居工程的建设规划中。

  “在新区,你今天提出的一个想法未来就可能变成城市设计的一部分,能够建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之城,这是一件想想都觉得激动的事情。”说这话的王智眼里闪着光。

  按照建设规划,雄安新区不是简单地在平地上建一座新城市,而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打造未来城市的标杆。在雄安新区,这群年轻人正加速前行。

  王智目前正在参与新区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按照设计,新区未来将要建成半地下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焚烧、厌氧消化等处理将在地下完成,地面的部分会按照公园的样子来设计建造,“这对垃圾处理工艺和建造工艺都有极高的要求”。

  在工作中,王智可以得到各个领域顶尖专家的业务指导,同曾经在课本上出现的专家教授面对面地交流想法。“现在常常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新区建设时间紧迫,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胜任工作。”王智说。

  95后教师张子叶同样有一种紧迫感。毕业于保定学院的张子叶去年考入雄县二小,成为一名科技课教师。

  雄县二小曾经是县城的一所薄弱校。在北京的教育帮扶下,这所学校成为北京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如今,来自北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让雄县二小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子叶得到了北京总校教师一对一的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刷新着张子叶的大脑,她一遍遍备课、磨课,希望把每一节课发挥到最好。

  上个月,张子叶给学校3D打印社团的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设计一座连接北京和雄安的友谊之桥。一名12岁男孩拿着刚刚打印出来的3D模型迫不及待地向张子叶展示,告诉她长大以后要回雄安,建一座带有安全气囊的桥梁,万一有人掉下来,不会落入河中。

  那一刻,张子叶突然找到了自己在新区的坐标:“20年后,雄安建设的接力棒将要交到这群孩子手里,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我们好似千年秀林的小树苗”

  “对我们来说,996的工作节奏是‘家常便饭’,我们经常调侃自己是007。”回忆起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进展最忙碌的时候,彭波说团队需要连续工作7天,每天工作到凌晨。

  李慧鹏、王智看过雄安凌晨4点的样子,工作虽然疲惫但是常常被周围人的精神状态所感染。同事中,有人一周7天往返石家庄5次,有人为了工作把家里人接到雄安过年,还有无论会议开到多晚都会坚守岗位的服务人员。“每个人都想为雄安的建设出一份力。”王智说。

  对这群年轻人来说,成长的背后,有坚守和忍耐,也有困惑与彷徨。今年五一,王智带着广州来的朋友逛新区,一天走下来,朋友忍不住抱怨:“连一个能好好逛街的地方都没有。”

  站在村口,蒋泽宇看到的是低矮的平房和散落的小树林。打开微信朋友圈,他看到的是100公里外,朋友出入高档写字楼和大型商场的场景。“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失落”,但这样的小情绪会因为村民一句真诚的道谢,立马烟消云散。

  在大营镇,蒋泽宇教会了村民使用电脑、打印机,指导镇环保督察组的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航拍村容村貌。“小伙子踏实、肯干,有想法有闯劲。”五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红一每次把工作交给蒋泽宇都觉得很放心。

  今年五一,蒋泽宇和同事以“致敬劳动者”为主题制作了两分钟视频,他们把镜头对准大营镇的清洁工、护林工人、乡村教师、农民……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这辈子第一次出镜。看到镜头前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蒋泽宇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

  在雄安,忙碌的工作之余,这群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也安排起了自己的娱乐生活。他们打卡了县城所有美食,周末相约去白石山爬山、去白洋淀划船。没事时,王智最喜欢去千年秀林转转。看到一年前的小树苗如今已经窜得老高,王智突然觉得,来新区的年轻人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他们这群人总有一天也会成为这座城市的脊梁。

  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雄安的未来。“大家会分享彼此工作的进度,介绍最新的设计理念,每个人的口中都是这座城市的未来。”李慧鹏说。

  王智无数次幻想过2035年雄安新区建成后的样子。那时,她会带着孩子去千年秀林参加森林音乐会。夜幕降临,一家三口在林子里支一顶帐篷,一边数着满天繁星,一边跟孩子讲述妈妈年轻时那段奋斗的日子……(记者 焦以璇)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4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