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山野新绿

2019-09-05 10:06:55 来源: 河北日报

  [阅读提示]

  因人类活动频繁,河北一度是森林草原资源破坏较早、较严重的地区,但同时也是古人朴素的生态理念萌发和造林实践最早的地方之一。

  先民造林的目的,更多还是为了获取农林收益。时至今日,造林在理念和技术上已是今非昔比。人们一方面在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来自森林和草原更高质量的回报;另一方面,也在思考着如何为未来培育一个更好的生态世界。

  从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森林覆盖率2.8%,到2018年提高到34%,从濯濯童山到绿水青山,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童山绿装

  飞播路线图

  2019年7月20日,隆化县八达营镇八达营村。

  在冀北山地,村镇一般都分布在河谷地带。从卫星图上看,这片被森林覆盖的整个山地,犹如巨大的绿色叶片,河谷则如叶片上的脉络。

  伊玛图河从八达营镇穿流而过。河两岸东沟、西沟的山地里,郁郁葱葱的油松林构成了大地的底色。

  在60多岁的村民冷东耀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山上并没有如此茂盛的松林。“这些树,都是飞机种下的。”他告诉记者,如今,夏季根本进不了山,“松林密不透风,草稞子一人多高,路都看不见。”

  1974年7月19日,轰隆隆的飞机声从八达营村村民的头上传来。对于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而言,这是件稀罕事。

  “是那种带两层翅膀的飞机,来来回回飞了好几趟。”冷东耀回忆,“咱们当时不知道是干啥的。”

  这其实是河北造林史上,第一次飞播造林试验。

  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玉忠介绍,1974年,根据南方各省飞机播种造林经验,当时的省革委农林局组织有关单位建立了飞播试验小组,在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和沈阳民航局的支持下,于当年7月19日到21日,在隆化县八达营进行了1980公顷的油松飞播造林试验。

  “在此之前的河北造林工作,以人工造林为主,部分有条件的林场使用了机械造林。飞播造林在河北还是首次。”王玉忠说,在深山、远山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采用飞播的办法,可以加快山区的造林速度。

  隆化所在的冀北山地,燕山山脉绵延起伏。深山中没有路和水源,山地人工造林的条件不足。且与太行山石灰岩山体比起来,燕山山地的土壤、降水、温度条件等都相对优越一些,在这里开展飞播造林试验显然是最合适的。

  令人振奋的是,由于播区、树种、播期选择适宜,八达营的飞播试验播后20天降雨80毫米,1个月内无大旱期,当年幼苗生长期在60天以上,年末有苗面积达到59%——按照当时的技术标准,一般判定有苗面积达到20%即为成功。

  八达营飞播造林试验可谓大获全胜。

  此后,河北飞播造林试验区逐渐扩大到承德、保定、石家庄地区。至1977年,河北飞播造林从7县扩大到11县,播区由11个扩大到15个,共完成飞播造林4万多公顷,有效面积3万多公顷。

  1980年5月,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国家民航总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河北省飞播造林试验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测试,认为河北省的试验解决了飞机播种造林树种选择、播区选择、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的问题,为我国北方较干旱山区进行飞播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家们的抽样调查显示,河北省1974年—1978年重点播区一般有林面积占宜播面积的25%—40%——也就是说,在气候较为干旱的河北,飞播造林的保存率接近或达到了全国飞播造林平均39.5%的水平。1981年,林业部将河北省飞机播种造林正式纳入国家飞播计划,年均6万公顷左右。

  “我们形象地把飞播造林叫做‘凌空点翠’。”王玉忠说,“从一定意义上看,目前河北燕山、太行山区,尤其是深山区森林的主体,正是由我们始于70年代、一直持续了近40年的飞播造林缔造的。”

  2018年6月24日,邯郸涉县。

  一架轻型直升机正在紧张装种,当年的飞播即将开始。

  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和保介绍,1984年,涉县作为河北省太行山南段飞播造林试验示范区,在省林业厅的统一组织下,在青塔乡圪腊铺村一带首次试行飞机播种成功。自此到2010年,连续飞播造林27年。2015年,在邯郸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再次连续3年实施了飞播造林。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冀晋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全山区县。全县面积226万亩,山场面积就有157万亩。李和保介绍,涉县飞播造林共涉及14个乡镇,56个播区,累计飞播面积185.2万亩,累计有效面积154.46万亩。

  飞播成林多为油松纯林或以油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成为涉县贯穿西北、西部、西南及东南较为完整的森林生态屏障。飞播造林对涉县加速深山区绿化,增加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提升整体形象发挥了显著作用。

  时至今日,经过40年的发展,飞播造林技术相比上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李和保介绍,飞播造林首先要精心选择播区。要根据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精心选择播区。播区面积要达到要求并相对集中,海拔要适合拟播树种生长,阴坡、半阴坡要占到宜播面积的60%以上,植被盖度以30%—70%为宜。

  同时,飞播要着重考虑气象条件。针对历年降雨集中的规律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为保证幼苗越冬前木质化,涉县飞播一般选择雨季到来前的6月底至7月初实施播种,尽可能地保证飞播后成苗期获得有效且足够的降雨量。

  如今在涉县,为丰富飞播造林树种,2016年在飞播油松、侧柏、臭椿的同时,分播区试验性播种了黄连木、黄栌、连翘、栾树、盐肤木等多个树种。

  “目前飞播造林的面积已经大幅减少。”王玉忠介绍,影响飞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播区的植被盖度,“经过多年的造林和封育,大部分山区植被盖度增加,种子无法落地,已经不适合使用飞播。目前在一些植被盖度较差的深山远山区,还仍在使用飞播+封育的造林形式。”

  “裸岩”上的课题

  2019年7月19日,邯郸涉县,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主城区西部,总面积1万亩,蜿蜒数十里,像凤凰俯卧大地。

  这个季节远眺凤凰山,一圈一圈围山而上的油松如梯田一般。山体阳坡的上部,这些生长了两年多的油松已经成林,但因为树冠不大,郁闭度不高,在林木间隙,仍能让人一眼看到灰白色的山体。

  这种灰白色,是让林业人最头疼的颜色。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许中旗介绍说,到2018年底,河北全省的森林面积已达9618万亩,森林覆盖率34%。从分布上看,河北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区。

  如今,燕山和太行山浅山区的造林已经颇具规模,太行山深山区的绿化攻坚已成为全省造林绿化“最后的硬骨头”。

  “曲阳、平山、涉县这些地方,水泥、建筑材料厂很多,为什么?因为那里的山上全是石灰岩。”许中旗说,如果讲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太行山无疑比燕山地区、坝上地区要差很多。“燕山山地多为棕壤,营养成分好。太行山大部分为石灰岩,且因为历史上植被破坏严重,有些甚至都是裸岩。”

  向太行山造林攻坚,等于要在石头上种树。

  李和保介绍,昔日的涉县因长期战乱、灾害频发,可谓山穷水恶、岭秃山荒,生态失衡。新中国成立之初,涉县森林面积只有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

  “荒山秃岭和尚头,雨季洪水满地流。旱涝风暴年年见,十年九灾百姓愁。”靠山吃山的涉县人,肩扛手凿,咬着牙年年种树,但造林效果差,易毁坏,曾常年处在“保护—破坏—再保护”的拉锯战中。

  破解太行山干旱石质山区造林难,涉县开展了石质山区干旱阳坡和裸岩区造林技术试验。2005年开始,在凤凰山尝试大苗造林,每年造几百亩,终于在2015年底基本完成阳坡绿化。

  2016年,涉县开始向凤凰山山体上部裸岩区“进攻”。

  “裸岩有多硬?一钢钎下去只是个白点。”李和保说,“要在这种地方造林,核心是两点,一个是土,一个是水。”

  石质山区土层薄,山石多,养分低,土壤性能差,在裸岩地区,只能采用圆盘和条田整地的形式。

  所谓圆盘,其实是一个直径、高均为1米的“石井”。石头是工人用风炮打碎的裸岩。碎石后一点点垒起来。“石井”完成后,要马上客土——也就是填充土壤性能好、土壤生长力强的外来土。

  “一般交通方便或者有施工作业通道的施工区,我们都从施工区外客土,在裸岩区和山岭上造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李和保说。

  水是个难点。李和保介绍,荒山大苗造林必须依靠水利设施,山顶要建设蓄水池,专门铺设上山管道,低水高调,确保随栽随浇。

  在凤凰山林地中,一个简易蓄水池建在坡顶上。直观上看,这是一个用防水布垫底,四周垒起来的一个山顶坑塘。输水管道从山下一直连接到蓄水池内。

  这点来之不易的水,成为裸岩地里苗木能否成活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苗木栽植后要立即浇水。冬季造林的,浇两次透水后,要封土堆,以利越冬,来年春季拨开土堆浇水,确保成活。春季造林的,第一次要浇透水,以后据土壤墒情追加浇水,直到6月中旬,确保新植苗木安全度过春季干旱和夏季首次热干风,浇水次数一般在5次以上。

  “在凤凰山裸岩治理修复过程中,我们总结出高标准整地、低水高调、客土造林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绿化模式。”李和保说,在此基础上,涉县荒山造林整体上创造出一个“667造林法”,成为全省各地争相学习的经验。

  第一个“6”即: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工程化管理、责任化推进、专业化栽植和色彩化造林“六化”造林;第二个“6”即刨坑、整坑、客土、栽树、浇水、管护六步造林;“7”即:中间是两米高的侧柏(油松)、三株连翘、三株黄栌的苗造林,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

  “这个7里面其实包含着我们技术上的创新。”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科科长崔利梅介绍说,传统造林,树种比较单一。在荒山造林中,涉县探索一穴七株苗,侧柏、油松、连翘、黄栌共生,常年为绿,春天为黄绿,秋天为红绿,多彩造林,四季有景。

  除此之外,这样的设置更符合近自然林的理念。侧柏、油松是太行石质山区造林的先锋树种,也是涉县目前造林的首选树种。连翘和黄栌也是涉县山区的乡土树种。针叶和阔叶林混交,不仅景观效果好,林分上也更加接近涉县山区自然林的状态。

  崔利梅说,在涉县,造林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的理念,不仅重视“量”的增加,更重视“质”的提升,不仅重视生态效益,更重视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在涉县,也有一条“天路”。不过这条“天路”不在草原中,而是蜿蜒于太行山巅,全长虽只有20公里,但可让人领略太行山的雄浑壮美。

  2019年7月19日,崔利梅带着记者,沿涉县圣福天路一路前行。天路两侧峰峦叠嶂,植被茂盛,风光迤逦。崔利梅说,每到秋季,大批驴友和自驾爱好者蜂拥而至,一睹太行山秋日美景。

  “原来的圣福天路沿线,有大量废弃矿山。”崔利梅说,废弃后的矿山留下大量裸岩,寸草不生,成为太行山脊背上的巨大伤口。

  为太行山疗伤,也是攻坚造林的重要任务。

  涉县对西达台华石英砂岩矿、井店玉林井小泉沟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以及圣福天路沿线废弃矿山裸岩绿化工程,采取“栽、喷、播”三措施,进行集中治理。

  “栽”就是进一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增加绿化总量,采用1.8米以上的油松、侧柏,混交观叶的黄栌、石楠,观花的连翘、山桃、山杏、天鹅绒紫薇、刺槐等树种,对区域内的宜林荒山进行高标准绿化。

  “喷”就是针对尾矿库不稳定区域,对废弃矿山区采取边坡喷浆固化措施,喷射混凝土浆护面,并在坡面上打孔,留出排水孔,避免了可能堵截地下水而影响坡体的稳定性。在喷浆固化之后,进行岩质边坡绿化,以水土流失和污染控制为目标,选择一些生长量大、根系发达的多年生的耐性草本植物,同时选择部分灌木、乔木来进行绿化,以达到快速恢复植被的效果。

  “播”就是对所有适宜植物生长的部位,包括尾矿库,播撒格桑花和百日草等多年生花草,通过花草根系错综相连来固定水土,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呈现乔灌花草结合、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

  年轻森林

  培育“近自然林”

  2019年3月28日,乍暖还寒。

  雄县北沙口乡东留官营村北已是一派火热的造林景象。

  这里正是雄安新区2019春季造林8标段地块造林现场,栽植好的法桐傲然挺立,生机盎然。

  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千年秀林’并不是说每一棵树都能活上千年,而是通过尊重自然,给予树木适当人工干预,形成一个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张亮告诉记者,森林如何延续千年,恰在于这种近自然的状态。

  “近自然”是“千年秀林”建设时遵守的第一准则。

  许中旗介绍说,近自然育林理论引自德国,目前已在黑龙江、河北、山西、广西等地引进推广,效果明显。

  近自然育林,实际上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依托自然条件、借助自然力量、模拟自然形态,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备并能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育林理念和技术操作体系。

  “我们主要采用平原造林手法,强调近自然理念,结合现状承接规划,构建以生态为主的多功能森林,营造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健康森林。”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生态事业部负责人董增巨介绍。

  所谓“异龄”,就是在造林过程中,选择不同树龄的苗木。比如栽种油松,既有一两年生的幼苗,也有胸径超过十厘米的多年生青壮树苗。“复层”主要指一块林地内,既有高大乔木、又有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混交”则侧重在一个片区内选择多个适宜混生的树种,不造单一树种的纯林。

  许中旗表示,保持人和自然力作用于同一方向,是近自然育林的一项根本原则。森林具有极其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任何外力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实施近自然育林,就是努力掌握森林自控力方向,顺应这种自控力来加速森林的发育进程。

  2019年6月10日,记者走进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秀林驿站”东侧的一块林地。

  国槐、松树、银杏和各色灌木错落栽植,这些乔木和灌木不仅大小不一,且几乎没有邻近的3棵树在一条直线上。

  张亮介绍:“以往造林往往选择单一树种,而且会进行截干,这样便于树木成活,也方便运输,经济价值比较高。而‘千年秀林’选择了100多个树种,坚持使用原冠苗,模拟树木在大自然中的存活状态。”

  按照张亮的说法,一片远远望去“看不透”的林子,才是他口中的“近自然”的林子。

  事实上,由雄安新区向北400公里外的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正是近自然营林理念的发源地之一。

  传统营林模式下,2010年左右,木兰围场林场普遍出现林龄小、径级小、蓄积量小的“三小”情况。当时,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林管局,木兰林管局和许多国有林场一样,也不同程度患上了过度砍伐“后遗症”——森林越砍越少、质量越砍越差、树木越砍越细、树种越砍越单一。

  “造了砍、砍了造”的传统森林经营模式能不能改变?

  “与林业强国德国相比,林管局单位林地面积每年木材产值是人家的1/160。造成这么大差距的根源是落后的经营理念。”在国内知名林业专家的帮助下,木兰林管局派人赴德国取经。

  德国采用的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这种理念不是放任林木自然生长不管,而是有选择地间伐,砍次留好、去劣留优,培育优质、高价、可持续的森林,实现森林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经过不断地学习、研讨和吸收,木兰林管局决定摒弃过去“重采伐、轻培育”的做法,打造“以近自然经营理念为指导,以目标树经营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体系”。

  这让德国近自然经营理念实现了中国化。

  木兰林管局所辖林场打破过去以小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推行流域经营,把两山一沟内的全部林地、林木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设计、集中作业,提高了森林经营的整体效果。同时,实行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封则封,充分利用自然力量,使不同林分类型、不同立地条件的森林和林地都得到科学经营。

  凭借近自然经营,木兰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近自然林的理念在雄安又迎来全新实践。

  “在雄安,我们考虑的不是如何让这些树尽快赚钱,而是如何让它们能够存活百年、千年,成为新区未来绿色宝库。”董增巨说。

  “数字森林”的实践

  “‘千年秀林’将不仅仅是雄安新区的生态屏障,它同时也是当前最新造林技术和造林理念的实践地。”2019年5月19日,许中旗又一次从雄安新区归来,此行他受邀为雄安新区造林树种试验进行指导。

  根据雄安新区相关规划,新区森林覆盖率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50%。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截至2019年4月,新区已造林17万亩,栽植1200多万棵树。

  这1200万棵树,凝结着当前植树造林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2019年4月12日,容城县平王乡李郎村。

  村民沈福光正在带领13名同村村民进行林木管护工作。近两年来,他和数百名村民在村周围参与植树造林,对于造林和管护流程,他们已然熟记于心。

  “像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不能多浇水,而楸树、元宝枫则在半月左右浇一次水。”沈福光说,具体浇水时间要通过铲土,查看干湿度来决定。

  根据规划要求,雄安新区造林从一开始就强调造林科技水平,提升造林绿化细化程度,打造科学示范基地。各参加造林项目的单位,把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标准”贯穿造林各环节、全过程。

  记者在沙河营村北造林现场见到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标段项目工作人员胡俊云时,他手里正拿着一本《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你看,这本手册已经是第二版了。它对灌木要求是:丛生带土球,灌丛丰满,分枝不少于5枝。而今年招标文件上更严格了,要求分枝不少于7枝,我们每车都要抽检10%,一点儿也不能马虎。”

  造林工作手册的苗木章节,从选苗的“三优先、五不要”保证优选本地乡土树种和原生冠苗,到苗木采挖、吊卸,再到栽植、管护,分门别类,都有严格要求。

  2019年4月15日,容城县南张镇沙河营村北造林现场。

  随着一车车银杏树苗木的到来,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标段项目经理朱光林正在组织人员赶工期。“现在每种下一棵树,扫描二维码,完成胸径、地径、株高等树木基本信息录入,大数据平台上就能显现出来。”

  与传统造林不同,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还是一片“智慧”的森林,这里的每棵树都有专属二维码,通过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APP和建设管理平台,造林人员可以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比如在造林施工阶段,造林工序和过程极其严格。在苗木栽植前,监理单位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按图施工、精准放样和挖穴。在苗木栽植后,各验收项的数据则自动抓取苗木栽植过程产生的数据,自动回填、无缝对接。

  整个造林流程中,土地整理、放样点穴,到苗木起苗、运输、栽植、支护、浇水等,都可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验收数据溯源追查、验收情景再现。这是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项目首创的数字化验收模式。

  “这就意味着,每种下一棵树,我们的系统内同时也生成一个数据。雄安新区栽下的不仅是一片‘千年秀林’,同时还有一个线上的‘数字森林’。”2019年6月10日,张亮带记者参观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在林区内记者看到,林子里每一棵树都挂着一个二维码。

  张亮介绍说,这个二维码就是树的“身份证”,记录了树种名称、规格、来源地、栽植时间、栽植人以及后续的管护情况。

  记者在路边随机选了一棵树扫描二维码,手机页面显示这是一株油松,植树人员姓名是宋博伟,监理人员姓名是张永峰,这棵树于2018年3月19日12时54分从河北保定市望都县滕松苗圃场移植,当时株高350厘米;2018年3月20日15时52分移植至当前坐标。近一个半月里,经过5次除草,浇过12次水,进行过3次病虫防治,目前高度是370厘米,每次除草人员、浇水人员的姓名也有记录。

  “这是大数据技术首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规模地应用在林业种植上。”张亮介绍说,这些树未来每年的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等信息也会被一一记录。这将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森林管护和生长状况。

  与此同时,这些数字森林大数据积累,能够改变过去林业研究只能在小范围内抽样试验的状况,提供全方位的演进式研究,会帮助林业工作者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和了解整个森林自然演替的规律、树种的生长规律,为我国林业技术升级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每棵树木都对应数字城市的变迁,将千万棵树木变成雄安千年记忆的开端。”张亮说,“千年秀林”,不是说每棵树都能活1000年,而是要让这片森林长久繁衍下去。对于他们这些建设者来说,“数字森林”还有这样一个作用,那就是百年乃至千年之后的人,能够知道这棵树的来历,知道当初是哪位建设者种下了它。

  草的“名分”

  2018年8月7日,张家口察北管理区。

  同样是坝上草原地带,但这里的草地景观与承德坝上相比完全不同。

  放眼望去,芨芨草在这里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一丛丛有一米多高。

  这样的草地看起来单调了一些,而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刘贵河教授看来,芨芨草“霸屏”,却是天然草原退化的重要标志。

  芨芨草为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近年来,随着禁牧限牧政策实施,草原植被恢复迅速,在一些典型地块,草原芨芨草群落繁殖迅速,影响草原生产力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发挥。

  “芨芨草适口性差,牲畜基本不吃,除非冬天实在没啥可吃的时候才会啃两口。它首先不是一种优质牧草。”刘贵河教授表示,值得关注的是,芨芨草群落的过度繁殖,同时还反映出地块盐碱程度在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天然草地的草种是多样的,单一草种过于强势,不利于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发展。”

  人类对于草原的利用,主要通过畜牧来实现。

  “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我国90%的天然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刘贵河说,生产与生态功能配置失调、畜牧业产值与草地资源不匹配,是目前天然草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前一天,“天然草原芨芨草群落改良技术方案研讨会”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举行,国家牧草产业首席科学家张英俊团队、刘贵河教授团队等数十位来自全国相关行业的专家聚集到这里,专门探讨如何对付芨芨草及修复天然草原。

  “以前治理芨芨草,都是靠挖,一挖一大片,破坏地表土壤,且难以根除。”刘贵河介绍,目前,他们一般使用因地制宜改良的设备齐地面刈割芨芨草,结合定点施药等植保灭茬,平整土地后迅速补播种植优质燕麦等饲草。

  刘贵河介绍说,目前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除了培育优质牧草品种,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草地普遍性退化、盐碱化等问题,开展天然草地亚表层土壤—根系构建、植被—土壤系统恢复等研究。

  既然草地在退化,与其耗费如此多的精力种草,为何不直接选择种树?

  “传统的绿化观念是种草不如种树。”时任河北省草原监理监测站副站长的李佳祥说,“但实际上,从我们做草原工作的专业角度来讲,并不是什么地块都适合种树。”

  李佳祥介绍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同时也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在大兴安岭、阴山、燕山等数条山脉的合围环抱之下,深入内陆地区并逐渐‘衰弱’的夏季风所含的水汽大幅减少。”李佳祥解释,“于是到了这一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即便在东南边缘最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也不过约400毫米。”

  李佳祥举例说,比如张家口坝上地区,是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南缘,这里降水量不足,千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口、承德地区的草原,地理上属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典型的农牧交错区、贫困人口集中区。这里既是京津冀地区多条内流河的发源地及上游地段,也是北路风沙南侵的必经之地和潜在的加强沙源区。”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处处长李连树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草地资源禀赋,决定了河北草原在京津冀地区中担负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生态责任。”

  “我们第一次听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表述时,激动得掉泪。加上一个草‘字’,意义大不相同。”刘贵河说,这是对“草”的地位的肯定,对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天然草地系统,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生态等微生态平衡更有意义。”在刘贵河看来,草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一般是先有草才有灌木,再有乔木,致密的草能防止水土流失,为灌木、乔木的生长创造条件,草是先锋植物。水草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水稻、小麦、玉米粮食作物及饲用植物,也是由草演化而来。草与人类、动植物休戚相关。

  “虽然都是为了建设好的生态,但是以往在操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林草矛盾。”李佳祥介绍说,在兄弟省区的一些林草过渡带,围绕造林还是种草,有关部门甚至曾经产生矛盾,“不得已只能采取立法的形式来解决。”

  “河北北部地区,大部分也都处于林草过渡带地区。”李佳祥表示,“有了生命共同体理念之后,这样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完全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绿道绿廊

  2019年7月27日,石家庄井陉,秦皇古道。

  秦皇古道是中国仅存的古道陆路交通道路的实物,是秦始皇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

  “河北最早在路旁植树,正是始于秦代。”王玉忠介绍,“公元前220年,修建专为帝王行驶马车的驰道,路的两侧每隔三丈,载一棵松树,用以标明皇帝御用专路。”

  如今,秦皇古道旁的松树早已不知所终,但古人最早在路旁、村旁、宅旁和水旁植树栽桑一直是传统。王玉忠介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群众在各种空闲隙地少量植树仍称为“零星植树”,1956年改“零星植树”为“四旁植树”。

  “基于‘四旁’的造林实践,河北构建了当前公路、铁路、堤坝和城市林地的主体。”王玉忠介绍,直至现在,这些区域仍是国土绿化的重点区域,只是“四旁”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展。

  如今,河北国土绿化的重点任务是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两山”(太行山、燕山)、“两翼”(张北地区、雄安新区)、“三环”(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四沿”(沿坝、沿海、沿路、沿河)为主攻方向,实施着11项重点工程。

  造林范围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出了理念的变迁,尤其是近年来,绿色廊道、森林城市等新的造林理念持续发展,为植树造林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资源。城市规划者逐渐意识到:城市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生产之外,还有生活;忙碌之外,还需休憩;建设之外,也需留白。

  2019年4月5日,清明小长假第一天。

  石家庄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涌出主城区,直奔城北的太平河而来。在这里,春意更浓——全长29.8公里的太平河绿道上游人如织。人们在成排的柳树、碧桃、海棠前驻足。

  “多年前,太平河还是石家庄西北部一处荒草丛生的河滩,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绿色出行的绝佳场所。”石家庄市园林局副调研员田利颖说,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绿道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同一天,出来踏青的邢台市民在七里河健身绿道中的休闲驿站小憩。喜欢长跑的人们,偶尔也会停下脚步,进入步道上设置的健康测试小屋,进行人体成分、骨密度、握力及柔韧性等多个检测。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人士介绍,2011年我省启动绿道绿廊建设,并将绿道绿廊建设纳入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城区、城镇)创建要求。最近五年,我省绿道绿廊年均增长300公里,总长已达到3000公里。

  在田利颖看来,绿道建设,是对传统园林绿化理念的深化与升级。

  在传统城市园林绿化思想主导下,城市并非没有绿色。然而,以绿化带、公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绿化,更多的是一种点和面的存在。绿色与城市被小心翼翼地用有形或无形的墙隔离开来,绿化带也难以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市中建设绿道,就是把点和面的绿色升级为网状的绿色,让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成为绿道的主要特征。绿道不仅是一条路一根线,更应该是一张网。

  “绿道是将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等串在一起的绿色动脉。”石家庄市园林局规划指导处高级工程师陈素花说,石家庄市的太平河绿道和滹沱河绿道都是依托水系,两边绿地内建设绿道,绿道顺着河道的走向自然蜿蜒展开,不改变原来水系景观的原有风貌。

  而在邢台,七里河绿道利用原有滩地建成多处沙滩游园和休闲栈道,增强亲水、戏水体验,同时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沿线建设了邢襄文化长廊、健康科普长廊和国学经典长廊。

  在邯郸广平,环城绿道以环县城水系为依托,在河道两侧建设绿道,打造滨水景观,实现环形绿地布局,将城区内公园、游园进行有机串联,形成了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沿线建成8个体现广平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

  田利颖认为,这些集休闲、健身、文化、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不仅串联起了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还串联起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绿色生活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串联起了城乡融合。

  “石家庄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绿道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正在科学谋划中。”陈素花告诉记者,从一定意义上说,绿道建设、城市森林等全新理念,是城市建设绿色生态理念的再次升级。

  城市绿网能够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绿色城市,其实也是为城市未来发展“造血”。

  无论理念如何更新,技术如何进步,绿水青山始终要靠人的双手来实现。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大学教授、把毕生献给无名小草的基层专家,燕赵大地不乏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愚公”。他们不仅有坚定的信念,更拥有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智慧。敬请关注《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第五单元。

  本报道采写得到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记者 袁伟华 朱艳冰 刘剑英 郭 东 张伟亚)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26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