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联建联防联治 保护三地生态环境

2019-03-07 08:55:20 来源: 河北日报

  工人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伊乡森林公园金枝国槐区管护苗木。伊乡森林公园是由北京星河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的开放式公园,共栽植50多个品种的乔灌木16万株,培育各类小苗20万株。(资料片)记者赵永辉 摄

  流经京津冀的大清河如何根除污染?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建议——

  大清河流域污染治理要突出三地“协同”

  “生态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说,对于流经京津冀的大清河污染治理,更应突出三地“协同”,特别是雄安新区建设会给协同治理大清河流域环境污染、改善该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机遇。

  大清河流域包括北京市房山区、丰台区,河北省涉及雄安新区以及保定市、沧州市和廊坊市,天津市涉及西青区、静海区和大港,雄安新区位于大清河流域的腹地。张金英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清河流域下游存在着水量逐年下降,水质污染严重;坑塘污染严重,土壤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工业园区众多,水土污染情况不明等问题。只有协同治理,才能根除污染。”

  张金英建议,大清河流域下游城市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协调京津冀大清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首先要给予扶持政策,加快该流域的产业转型升级。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编制标准依据。研究探索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景观建设、周边发展相互结合的投融资体系,制定该流域创新融资政策,解决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资金困难等问题。

  “同时,还要创新工作机制,搭建高效的流域合作治理管理平台。建立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作战模式,形成工作合力。”张金英建议,三地应共建先进的共享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提出相应对策,不断完善大清河流域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从流域视角科学编制该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方案,将河道形态、河流的生态环境功能与需水类型结合起来,科学编制河道生态功能区划和预测生态需水量,与上游协调保证河道生态基流。

  如何提高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测能力?张金英表示,三地要协同建设大清河流域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重点推进大清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流域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更重要的是,要与环保部门联网。(记者 刘平 韩雯)

  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方金华建议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

  更好营林造林 染绿京津走廊

  生态建设,林业是基础;美丽中国,绿色是底色。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方金华建议,发展林业产业,要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加强科技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

  方金华代表介绍,特殊的区位赋予了廊坊为京津提供生态保障的特殊使命。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周边绿化为重点,努力做到“与京津雄生态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廊坊正以打造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核心区为目标,全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到今年8月底,廊坊市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33%以上。

  “绿色正成为廊坊的最美底色,生态正成为廊坊的第一品牌。”方金华代表说,目前廊坊市已形成以大面积森林为主体,以高速、高铁(铁路)、国省干道和主要河渠路堤等带状森林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线状森林为网络,以公园、游园、村庄团状森林为节点,点线面、带网片、林园水相结合的平原森林生态安全体系。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不仅是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打造廊坊城市特色品牌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方金华代表认为,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要在高标准规划种植、林地的利用与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把造林绿化与培植产业相结合,把造林绿化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作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方金华代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林业生产一线。在工作中,她特别注重林果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利用京津冀三地林业技术交流合作时机,她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和果农赴北京通州区参观梨树密植省力高效栽培技术,桃树、苹果树树体结构改造技术等新品种新技术,并在三河市、霸州市、永清县等地建立5个示范点。“这些新技术是对传统栽培模式的变革,大幅度提高了果品质量和林果业效益。”

  方金华代表说,以植树造林为依托,廊坊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延长林业经济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加快了林业转型升级。“百万亩平原森林不仅染绿了京津走廊,还成为广大百姓的‘绿色银行’。”(记者 马彦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建议创新机制,推进三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探索实行京津冀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建议,探索实行京津冀三地跨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细化相关规划和法规政策,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李成贵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携手防治污染、共护碧水蓝天,成果显著。蓝天在增多,河流在变清、绿色在扩展,生态屏障更加坚实。其中,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休戚相关。过去三年,北京农科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74家成员单位入驻。联盟在京郊,河北张家口、承德、保定、衡水等地,围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农业景观营造、高效节水蔬菜生产等绿色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开展了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我们研发的大白菜单粒播种技术至少可以节水50%,对坝上地区发展节水蔬菜意义重大。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农产品和生态环境产品双赢,拓展可能性边界。”

  谈及三地生态保护中遇到的难点,李成贵认为,京津冀三地产业选择及对环境目标的要求不一致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地生态治理进程。

  李成贵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地应在这方面加大研究,率先探索,形成生动实践。要明确环保和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我了解到,瑞典从1990年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而同一时期,经济增长了60%,这进一步佐证了这个观点。”他建议,三地统一观念,设定更加系统全面的环保目标,统一执法标准,确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在京津冀范围内皆无法落地。

  如何创新机制,实现京津冀三地联建联防联治?李成贵指出,应探索京津冀三地跨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应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加强研究,着力从自然资源管理的角度创新制度,进行政策安排。其次,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划和法规政策,力争做到对所有生态环保问题处处有定义,处处有详尽的解释和解决办法,以便更好落地执行。此外,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研究推进碳汇交易、水资源利用补偿、土地资源异地置换等重大问题,协调好三地的利益关系,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记者 武红利)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