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日报
阅读正文

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聚势谋远——来自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上的专家声音

2021-05-30 21:32:54 来源: 光明日报

  雄安新区新型创新生态体系如何形成与发展?雄安新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怎样培植和运行?

  5月29日,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协同拓新·雄安使命”的主题,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从数字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聚势谋远、赋能拓局。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指导,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据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介绍,此前的两届论坛,分别以“未来城市·雄安质量”“未来城市·智创雄安”为主题,从智慧赋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系统诠释了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理论内涵和建设方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届论坛以“协同拓新·雄安使命”为主题,希望在历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之上,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需求,全面赋能雄安新区“承接”与“建设”工作“两手抓”“齐步走”。

圆桌对话环节。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浙江大学雄安智库研究成果》新书发布环节。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表示,《迈向未来城市的雄安之路》是浙江大学雄安智库平台的重要成果,内容涵盖了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不同领域,旨在从新形象、新功能、新产业、新人才、新机制“五新”视角,思考和探究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未来城市的行动路径。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共同见证了《浙江大学雄安智库研究成果》新书发布,石敏俊教授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琛为新书揭幕。

《迈向未来城市的雄安之路》新书发布。

  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纵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合作互动是史之所存,开放融通是理之所显,协同拓新是时之所需。为此,应以“协同拓新”为抓手,探索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应以“协同拓新”为主线,培植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应以“协同拓新”为遵循,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以“协同拓新”为引领,打造京津冀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雄安新区正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局,进一步优化软硬承接环境。纵观全局,雄安新区部分片区雏形初步显现;数字智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高端高新产业与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战略规划既是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行动的“指南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始终秉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理念,继续聚焦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全面支持雄安发展中心智库平台建设,深入探讨雄安新区如何积厚成势、拓新求变——联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共筑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协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当前城市竞争已由GDP竞争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实施以城市为主题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雄安新区应当重点围绕交通、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市政等四方面“自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打造行业碳中和体系的互补协同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北京的疏解,应自谋出路,平地起高楼。雄安新区应紧扣功能定位高与发展基础薄弱的错位、城市与产业发展思路、解决建设资金来源等关键性问题,有序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甚至可以适度超前,但要注意与人口迁移相适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雄安新区应牢牢把握五大标杆循环,紧抓广泛的外部机遇、保持优越的生态设施、营造先进的制度文化、集聚顶尖的人口要素、聚焦领先的创造活动。应全面提高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能力,把北京疏解项目有机转化为雄安发展优势;应精准聚焦创新经济中心的重点定位,着重优化新区经济、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应全力探索先进特色制度文化这一持久命题,在构建全球网络枢纽的基础上,塑造生态智能城市并营建先进制度文化;应在产业及人才“外引内培”的过程中,全面打造内外、高低、主辅的耦合兼容关系;应以各方利益平衡为遵循,充分发挥行政命令、政策诱导、市场选择、政府协同四种模式在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晓波:创新是雄安新区的根本定位,雄安新区应抓住重大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应摆脱路径依赖,画最新最美蓝图;应做超越追赶的引领者,构建利益与使命共同体。雄安新区应当以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和风险投资建立起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激励、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紧密关系网络,从而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循环”,推进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拉昌: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应通过创新链、价值链、知识链的有效串联与组装,加速构建新区的技术—经济—产业网络,推动创新资源的聚合、裂变与整合。为打造科技创新之城的可持续发展源动力,雄安新区应建设新一代研究型大学,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功能;应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建设新型产业研究院,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领导地位;应设立专门研发特区和全球研发中心,及时整合世界的研发力量,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

  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北大青鸟集团执行总裁、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主席范一民: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没有榜样和范式,现阶段应着重促进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的系统化、全局化,打造透明的制度环境,争取独立的司法裁判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俞海萍 通讯员王琛)

责任编辑: 封俊龙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