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新闻网

燕赵戏苑百花开——“河北是北方戏窝子”话题引发热议(上)

2023-05-07 15:47:30 来源: 河北新闻网

连日来,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河北石家庄进行得如火如荼,让来自省内外的戏迷朋友大呼过瘾。许多戏迷表示:“河北真是个戏窝子,剧种剧团多、名角大腕多,票友戏迷也多!”

《报灯名》 (2).jpg

《报灯名》。河北新闻网杜船 摄

“2017年全国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共统计出348个剧种,其中河北有36个,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还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赵惠芬说,北方戏窝子,河北这方水土,当之无愧。这样的名字,土得掉渣儿,却又内涵丰富,因而时尚无比。

采访中,外省戏迷说起河北,说起河北的地方戏曲,首先提到的是河北梆子。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贾吉庆表示,河北梆子之于河北,如同晋剧之于山西,秦腔之于陕西,豫剧之于河南。“河北梆子是河北的省剧,就规模、影响力和群众基础而言,河北的地方剧种无出其右者。其次则有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等等。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如同上党梆子、蒲剧之于山西,眉户戏和碗碗腔之于陕西,曲剧和越调之于河南。”

《大登殿》彭蕙蘅 (1).jpg

《大登殿》。河北新闻网杜船 摄

“这并非说其他剧种不好,不重要,不值得关注。像评剧,发源于唐山,其势早已走出河北,其声早已不局限于河北,论其地位,仅次于京剧。”贾吉庆说,活跃于河北的剧种,不光河北梆子一种,另外几十种分布于全省不同的市,不同的县乡,在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生生不息……

记者非常认同贾吉庆的说法。记者多年形成了一个职业习惯,每到一地采访,总想听个当地的新鲜儿。所谓新鲜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在此专指活跃在当地的地方戏。这些剧种藏着少为人知甚至外地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当地独有的民风民俗与文化历史信息。它们业已存在了几百年、上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于采访者,这是一种沉淀在日常的平凡得常被忽略不计,实则具有活化石的意义的新闻。

二十年前,在蔚县,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听到蔚县秧歌,很惊讶。惊讶之余,收获更大,从此记忆当中,不再只有很早就听过看过的定州秧歌。再后来,又知道,定州和蔚县之外,涿鹿、万全、行唐、灵寿等地都有秧歌;河北的秧歌戏,或可追至当过定州知州的苏东坡头上,故而又叫苏秧歌。

秧歌在河北并不是最古的剧种。

溯源,河北武安的傩戏或可追至北齐兰陵王高肃身上;河北的皮影,包括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以及青龙皮影戏、昌黎皮影戏、沙河皮影戏,或可追至灯影戏,汉武帝在位的时候,甚至更早。

“皮影可以说是河北最古老的剧种,河北最年轻的剧种,知道吗?”在唐山,戏曲家韩溪告诉记者,唐剧脱胎于皮影,毫无疑问,“唐剧是河北最年轻的剧种,乃至全国最年轻的剧种之一”。

“ 河北,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赵惠芬说,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总能在河北找到印迹。其中,既有戏曲的起源傩戏,也有戏曲发展过程中的角抵戏、参军戏,还有戏曲成熟期的元曲。可以说,河北戏曲史,几乎就是大半部中国戏曲史。

贤寓是定兴一个镇子。

十多年前,记者在定兴采访著名的义慈惠石柱,被热情的引路人引到那里,第一次看贤寓调艺人的表演,第一次注意在河北还有这样的小剧种。小到以村镇名命名。

剧种虽小,价值却不可小觑,老艺人们一招一式一句唱腔,非常认真,无不全身心投入,叫人感动。后来了解到,在百姓口中这种类似贤寓调以村名命名的剧种,河北还有不少,譬如炊庄高腔戏、横岐调、河西村昆曲、官庄诗赋弦……

《花为媒》.jpg

《花为媒》。河北新闻网杜船 摄

河北之所以被称为北方戏窝子,就是因为有众多贤寓这样的小戏窝子。众多这样的小戏窝子,成就了河北这个大戏窝子。

在河北戏迷的口碑中,除河北梆子、评剧、丝弦外,还有很多剧种带有县名,突出了地方特色,比如威县乱弹、深泽坠子戏、武安平调落子、康保二人台、永年西调、临城南调、宽城大口落子、肃宁武术戏、海兴南锣剧、大名大平调、曲周柳子腔……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哈哈腔。这个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保定、沧州、衡水以及山东部分地区,1955年,在原来清苑县罗家营和蠡县大杨庄两个民间业余剧团基础上,当地组建了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罗家营村就是哈哈腔的人才大本营,名副其实的戏窝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群众的娱乐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哈哈腔的演出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到2004年,剧团人数从最辉煌时的近百人减至28人,濒临解散。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清苑哈哈腔剧团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有了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再加上下乡演出的财政补贴和演出收入,这个团不断创新剧目,开拓市场,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 

为什么在河北会有如此多的剧种呢?“这和河北的地理位置有关。”贾吉庆分析,从井陉传入河北的山陕梆子,张家口一带游牧民族和汉文化交融产生的东路二人台,邯郸流行的豫剧等,都带有明显的地缘特点,“燕赵文化始终兼容并包,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加上燕赵大地自古多战事,老百姓心中的情绪需要排遣,本土的文艺活动和外来的曲艺相结合,在河北就形成了种类繁多又各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戏窝子缺不了戏篓子,戏篓子离不开戏窝子。与戏相伴相随,不离不弃。他们有无数人。

“合作化之前,我们那个县120个村,村村有剧团,有秧歌、丝弦、乱弹、梆子、京剧等20多个剧种。我们村200多户,有个秧歌团,谁家有人登台亮相,那是种身份和荣耀。出门在外,说是剧团的,就有人递水管饭。”著名作家尧山壁说。尧山壁是隆尧人,自幼迷戏,早年粉墨登场,唱过小旦。

《雁荡山》 (2).jpg

《雁荡山》。河北新闻网杜船 摄

“我印象里看的第一出戏,是50年代初在村里看新艳琴的评剧《牛郎织女》,用一条蓝布两边一系,代表天河。”回忆起年少时在蠡县老家看戏的经历,著名戏剧评论家王德彰先生稍作沉吟,旋即说出那出评剧也叫《天河配》,然后介绍道:评剧形成于唐山,由滦县的莲花落——后改称平腔梆子——演化而来,1923年定名评剧,带有冀东地区群众风趣乐观的性格特点,唱腔没有太多高腔,清新脆亮,易懂易学……

尧山壁和王德彰一度被身边人叫戏篓子。王德彰南开大学毕业后,便从事戏曲工作,后任职于河北省艺术学校,担任过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出版过《名角》《谈戏说史》《艺坛往事》等著作。尧山壁,是诗人又是散文家,不但爱看戏,还能上台唱戏,打小儿被称为小戏篓子,小戏篓子长大了,不忘旧情,写了《百姓旧事》和《流失的岁月》,好些篇文章专写戏曲。

《智取威虎山》“滑雪舞” (3).jpg

《智取威虎山》“滑雪舞”。河北新闻网杜船 摄

在河北民间,隐藏着众多的戏篓子,尧、王两位老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已至耄耋之年,但谈起戏,从亲历说起,娓娓道来,兴之所至,情不自禁哼唱几句,曾经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满肚子掌故,皆有出处,甚为有趣。

《钟馗》吴桂云.jpg

《钟馗》。河北新闻网杜船 摄

讲起戏篓子故事,记者采访到的人,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和著名导演郭宝昌,“那才是大戏篓子呢。齐如山先生是河北高阳人,高阳流行昆曲和梆子,戏窝子美名远扬。他一生为国剧殚精竭虑,是近代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英雄。郭宝昌先生老家是河北徐水,名导名票,对京剧情有独钟。”

“要说北方戏窝子,可不能落了京剧和北方昆曲”,他们说,河北之于北方昆曲和京剧,好比娘家,因为作为国剧的京剧和作为戏曲标本的北昆,自形成到壮大到鼎盛,就跟河北如影随形,自然而然,剪不断,拆不散。(记者 刘学斤 毛雨禾

责任编辑: 王晓雨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17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