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11-04 16:47:16 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跨越发展的五年。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给河北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全面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意义重大。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和方向路径,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描绘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蓝图,是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奋力开拓进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事业繁荣向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累计创排舞台艺术作品158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143项。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塞罕长歌》、歌曲《天下乡亲》《雪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剧小戏《月缺月圆》、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荣获全国“群星奖”,河北梆子《李保国》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央部署的公共文化领域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55个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达到国家或省级示范标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燕赵少年读书”等品牌活动深受欢迎,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万多场、惠及群众上亿人次,城乡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新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富有成效。长城、大运河、正定古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全面加强,雄安新区、涉冬奥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顺利推进,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研究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102个县(市、区)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91处、居全国第三位。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我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达到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至163项、居全国第五位。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传统文化业态升级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迅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2%,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283家,百亿量级以上文化产业集群达到4个(乐器、石雕、红木家具、童车)。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共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试验园区2家、示范基地12家,省级示范园区(基地)188家,培育文化创意类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多家,20多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金音集团、鼎盛文化、青竹颜料等一批全国行业领军企业脱颖而出。

  旅游业实现跨越提升。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成效显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到7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到14家。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全面升级,5A级旅游景区增至11家,4A级旅游景区增至140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形成一批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特色小镇等新业态旅游精品。成功举办5届省旅发大会、51场市旅发大会,覆盖全省109个县(市、区),带动新建和提升重点项目531个,总投资4100多亿元,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的引擎、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6%(截至2019年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新建、改建旅游公路3900余公里,风景道、绿道4400余公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1000余块,建设、提升区域性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110座、旅游休闲驿站210个。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全省共建设旅游厕所4781座,比照文化和旅游部下达我省2192座任务目标,完成率218%,名列全国第一。智慧景区试点建设有序推进,“一部手机游河北”(乐游冀)平台上线运营。

  服务大局作用充分彰显。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深入推进,规划、交通、标准、市场“四个一体化”迈入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文化演艺互动、旅游线路信息互通等重点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携手京津成功申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编制完成《河北雄安新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圆满完成雄安新区非遗普查,南阳遗址、古州城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扎实推进冬奥住宿保障工作,推动赛区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建设保护规划,8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库,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金山岭文旅融合示范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文化和旅游扶贫成绩突出。创排脱贫攻坚主题大型舞台作品15部,组织贫困地区文化惠民演出1万多场,惠及群众10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全省共有165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3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接待人数从“十二五”末0.7亿人次增至2.05亿人次,占旅游接待总量的27%;综合收入从150亿元增至442.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带动全省793个贫困村、30多万群众增收致富。承德丰宁“非遗+扶贫”模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和旅游部肯定,正定、平山、涞水、阜平县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培训基地,涞水“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被列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参阅资料。

  文化和旅游影响力显著提高。不断深化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实施“走出去”交流项目100多批次,“引进来”文化交流和营业性演展项目500多批次,涉及近40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加强跨界联合宣传和精准营销,河北文旅微博号、抖音号、新媒体综合传播力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河北旅游推广中心达到23家,万人客源国和地区增至27个,中远途客源、入境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河北文化和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文化和旅游既在深化对外开放、展示国家形象、提高综合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又是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和不良文化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主题,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从省内看,我省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强省等重大任务,对提升文化和旅游质量和效益、发挥综合带动力提出更高要求。

  综合国际新形势、国内新阶段和省内新变化,“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叠加、成绩与问题并存的复杂局面,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为我省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河北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提出文化强省战略,赋予文化和旅游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目标任务,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给予更大支持,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冬奥效应持续显现,国家文化公园、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为我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境外消费加快回流,产业自我循环能力和区域合作不断增强,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与创新提升带来新的契机。五是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摆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加快,引领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为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提供发展新空间和新热点。

  同时,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与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影响仍广泛存在,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支出水平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至疫前水平。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国外疫情持续恶化,入境旅游市场复苏更加艰难。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够充分,设施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等问题亟需解决。三是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少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度不高,制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五是科技和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和旅游智慧化水平不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六是人才队伍基础与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化和旅游行业高端人才短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仍处于难得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必须充分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变化,立足实际,以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拓展新空间、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加快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步伐,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聚力完成繁荣新时代艺术创作、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构筑文旅发展新优势、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推广等九大任务,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文化和旅游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加快实现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向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跨越,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标准、优化服务,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文旅+、+文旅”战略,深入挖掘河北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品的旅游转化,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文化和旅游发展与国家战略协同、全局谋划与重点突破、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国内与国际市场、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规划指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到2025年,通过“锚定一个目标、实施一项工程、完成九大任务”,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突显,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样板、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大运河、长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标志的时代价值更加彰显,西柏坡精神、塞罕坝精神、太行新愚公精神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弘扬,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

  新时代艺术创作水平全面提升。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艺术创作水平跃上新台阶。到“十四五”末,重点打造3至5部能够角逐“五个一工程”及文华奖的优秀剧目,争取20部作品或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效能明显提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基本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更加突出。到“十四五”末,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3个以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3个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非遗传播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城乡差距、与京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普遍达标提质,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跨越提升。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品质加快提升。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有效推进,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优质,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大众旅游深入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环京津世界级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地建设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样板”基本建成,太行山旅游发展先行示范效果突出,文化和旅游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创新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四个一”工程成效突显,文化和旅游云平台、旅发大会平台和产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文旅+”“+文旅”深入实施,创新推出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文旅消费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行业监管和服务更加优化。到“十四五”末,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和评价体系基本覆盖市场主体,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标准不少于10项,创建30个以上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

  对外及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成效大幅提升。河北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更加完善,对外交流更加深化,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十四五”末,形成以“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为统领的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河北特色的精品线路、品牌项目。

  远景展望:到2035年,全面建成新时代的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全新高度,文艺创作全面繁荣、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文化和旅游成为全省人民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四、总体布局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长城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太行山旅游业发展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秉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稳中求进、主动求变,着力构建“一体两翼六带”的空间布局,夯实“一个品牌、三大平台、十项工程、百强项目”四类工作载体,形成全域联动、城乡一体、文旅融合、均衡协调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

  (一)构建“一体两翼六带”的空间布局。立足地理空间、文化脉络、产业基础、城镇格局,对接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两圈”“两翼”“三带”“四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加强与生态空间格局、农业空间格局和新型城乡格局的衔接,统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构建“一体两翼六带”的空间布局。

  构建一体:对接京津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产品、产业和品牌,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发展协同体,推动形成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协同、平台渠道共用、规范标准共管、精品线路共推的发展机制,彰显文化和旅游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共建世界级文化和旅游品牌。

  形成两翼: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南翼、以张北地区为核心的北翼。雄安新区以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引领,系统构建“雄安文化IP群”,对接首都和全球优秀文化,打造高端高新文化产业高地,带动冀中南乃至河北的发展。张北地区以崇礼冰雪旅游为核心,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重点,依托“长城脚下的冬奥会”冰雪文化品牌和项目,促进冰雪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世界冰雪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带动张承地区及冀东地区发展。

  打造六带:环京津文化和旅游带、长城文化和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带、太行山文化和旅游带、沿渤海文化和旅游带、坝上草原文化和旅游带。环京津文化和旅游带。以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市为主体,辐射唐山、沧州等部分地区,对接京津文化生产和休闲旅游需求,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影视娱乐、生态旅游、城市旅游,建设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先行区。长城文化和旅游带。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市等为重点区域,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发展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科普研学、演艺娱乐等业态,建设具有河北特色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带。以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雄安新区段为重点区域,积极推动大运河河北段通水通航,发挥北运河旅游通航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武术杂技、非遗展演、影视出版等产业,打造“千年运河”文化品牌和休闲旅游带。太行山文化和旅游带。以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市为重点区域,整合红色文化、华夏根祖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类型,传承弘扬“太行精神”,做大红色旅游、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山地度假等创新业态,推进太行红河谷、溢泉湖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综合型文化和旅游带。沿渤海文化和旅游带。以秦皇岛、唐山、沧州市为重点区域,以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为重点,培育邮轮游艇、滨海温泉、康体疗养、葡萄酒庄等高端旅游业态,发展工业文创、会议会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和旅游国际开放口岸,打造国际知名滨海文化和旅游发展带。坝上草原文化和旅游带。以张家口、承德市为重点,依托张承坝上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突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碰撞交流的特征,打造草原文化体验地、生态避暑旅游胜地。

  (二)夯实“一个品牌、三大平台、十项工程、百强项目”四类工作载体。以增强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为重点,在深化旅发大会平台基础上,以重大工程为着力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夯实“一个品牌、三大平台、十项工程、百强项目”四类工作载体。

  优化品牌体系:聚合“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总品牌,加快培育创新雄安、冬奥冰雪、锦绣长城、风情运河、壮美太行、红色胜地等6个子品牌。

  健全平台机制:搭建旅发大会、产业投融资、文化和旅游云等三大平台,助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建设十项工程:聚焦“十四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形成十项重点工程,推进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

  打造百强项目:围绕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打造百强项目,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共有139个,其中,国家文化公园项目2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7个、文物保护项目12个、数字文化和旅游项目8个、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100个(包括文化产业项目21个、旅游景区项目13个、旅游度假区项目25个、文化和旅游综合体项目12个、文化和旅游新业态项目29个)。

第三章 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切实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宣传教育展示等全过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宣传教育。深入挖掘、阐发独具河北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唐山抗震精神、塞罕坝精神、李保国精神等伟大精神,培育奥运“拼搏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扶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彰显河北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阵地作用、载体作用,广泛利用文艺作品、各类媒体、公益广告、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二、加强河北文化发掘研究和阐释

  (一)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梳理河北优秀文化资源,做好河北文化脉络系统阐释和研究。加强河北重大文物、文化典籍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深入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河北优秀文化资源数据库,提炼河北文化符号,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二)打造河北文化标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加快我省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推进“可阅读长城”“标注运河”等系列文物标注工程,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做好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剧种保护传承发展,推出具有河北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和活动,着力打造河北特色文化标识,建设一批河北文化地标。

  (三)丰富河北文化研究成果。加强社科基金支持,加强各级各类文化学会、研究中心建设,依托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深入开展各类文化专题研究,推出一批重要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大众化、国际化推广、传播和利用,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三、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长效机制,开展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全民阅读等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实现文化扶志、扶智。

  (二)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发挥好艺术院校、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场馆、文艺活动的艺术普及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文艺院团对外开展艺术培训。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举办群众艺术节,搭建文艺普及推广平台,把各级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支持发展群众文艺团队,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普及艺术知识。

  (三)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加强宣传教育,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主题实践活动,选树旅游行业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评选文明旅游公益大使。完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加大惩戒力度。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游客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保障文化民生、优化旅游环境,彰显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文关怀。

  四、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加强关怀礼遇帮扶,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新要求,树立文明新风,营造向善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完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内容审核制度,推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第四章 繁荣新时代艺术创作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评价机制,加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一、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一)加强艺术创作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把好文艺创作导向关,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要节点统筹创作规划,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文艺创新,营造良好文艺生态。

  (二)认真谋划艺术创作选题。充分挖掘河北文化内涵,选好创作题材,建立全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选题库。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冬奥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长城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主题,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文艺创作。扶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艺术作品创作,鼓励生动反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

  (三)大力培育精品力作。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提高文艺原创能力。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形成“创作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艺术创作格局。统筹各艺术门类平衡发展,兼顾舞台艺术与美术创作、新创作品与复排作品、大型作品与小型作品。建立健全扶持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挖掘整理、复排提升一批传统(保留)剧目。借助开展“走进太行”“走进大运河”等创作采风活动,丰富美术馆(画院)的创作、展览及社会性普及活动,推动美术事业繁荣发展。

  二、打造品牌文化艺术活动

  (一)积极承办和参与全国性重大文艺活动。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引导作用,承办好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全国地方戏曲北方会演等国家级大型专业艺术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歌剧节、全国声乐展演等全国性重大文艺活动平台,推动我省优秀作品演出演播,提高创演水平和影响力。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配合举办“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奥林匹克艺术大赛(展)等重大活动。

  (二)持续举办品牌文艺活动。整合河北省戏剧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全省品牌文化活动,设立综合性的河北省文化艺术节,提升品牌文艺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大地方戏曲扶持力度,持续举办全国地方戏曲北方会演(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评剧艺术节等大型戏曲艺术活动。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冬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示河北优秀文化。持续开展“小剧场演出季”“一月一名剧”等惠民演出,不断丰富和繁荣城市剧场惠民演出项目。鼓励各级文艺院团深入基层一线惠民演出,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彩色周末”等活动,引导优质文艺资源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

  三、推进艺术发展机制创新

  (一)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建设一批重点文艺院团,实现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提升。完善院团剧目生产扶持机制,鼓励文艺院团演出优秀保留剧目,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多演出。促进国有文艺院团和剧场深度合作,支持团场合作、以团带场或以场带团。按照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及现有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国有文艺院团公益性剧场、排练厅的新建、改(扩)建,推进“一团一场”建设。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扶持和引导,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推进美术馆(画院)专业建设和行业管理。

  (二)建立文艺载体创新机制。鼓励优秀文艺作品进入院线流通。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队参与文艺院线建设,推动城乡演出场所联动经营。支持建设艺术旅游小镇、旅游剧场,推动河北儿童演艺中心、河北演艺集团舞台艺术云创作展演中心、河北梆子艺术成果展示与研发中心、白鹿泉戏剧小镇、大厂戏剧小镇等项目建设,鼓励打造常态化的旅游演艺精品。整合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引进社会资本、人才,推进文艺创作的社会化。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文艺活动,扩大观众覆盖面。

  (三)健全艺术创作生产扶持机制。加强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统筹规划,制定各级艺术创作规划和年度创作计划,提高创作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建立精品创作专家咨询制度,建立编剧、导演、作词作曲、舞美等主创人员集体参与、协同创作的机制,培养形成开展集体创作的骨干力量。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建立“深扎档案”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艺术创作生产的常态。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演出资助、评价、奖励机制。

  四、实施全方位艺术人才培养计划

  (一)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认真落实《河北省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不断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省内外各类艺术人才档案,建立领军人物、青年后备人才等系列人才库。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建立全省艺术人才网络培训制度。充分发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对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鼓励通过产教融合、团校合作、校企合作、团带学员等方式,实现产、学、研、演一体化人才培养。

  (二)实施中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重点作品+重点人才”实践锻炼行动,利用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平台,鼓励青年人才参加创作,加大对中青年人才创作项目的扶持。通过艺术沙龙、传帮带、名家传戏、量身定做等方式,搭建编导演汇集、老中青结合的创作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大练功、大比武等活动,全面提升青年艺术人才舞台表演水平。继续实施青年编导演人才培养扶持计划、河北省戏曲中青年演员推广工程。

  (三)加强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搭建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平台。结合重大展演、重点剧目开展评论,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评论氛围。发挥全国性文艺评奖的导向作用。发挥文艺单位、艺术院团的文艺评论主力军作用,培育一批优秀文艺评论人才。加强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推进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第五章 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利用

  坚持守正创新,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传承,实施重大文物考古工程,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推进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利用

  健全文化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文化资源梳理认定和保存利用,促进文化资源数据共建共享,建设文物资源、非遗资源、红色资源、特色资源四个基础性数据库。推进文物资源普查与名录公布,加大博物馆藏品调查力度,完善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并实现动态更新,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强化文物保护管理措施。加强红色资源调查管理,推动革命文物征集和保护,推进革命文物认定、定级、建账、建档。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加强非遗资源调查,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加强存续状况和保护单位工作情况评估。健全文化资源登录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各级各部门、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

  二、加强文物考古保护利用

  (一)实施重大考古研究工程。全面加强考古发掘研究,积极探索建立资料整理与多学科合作机制,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积极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继续推进以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燕赵中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系列考古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文物平安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级文保单位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改善文物保护状况。推动文物保护立法,贯彻实施《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推动《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公布实施。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长城、大运河重要点段保护修缮工作,实现遗产全面保护。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构建国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加强石窟寺保护,分级实施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工程,持续开展石窟寺壁画、彩塑、雕像等数字化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推动珍贵文物藏品保存条件改善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完善博物馆、文物收藏单位文物监测和调控设施。实施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古籍普查登记、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推进珍贵古籍保护修复、缩微复制和影印出版项目。推进重要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程,稳步推进雄安新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文物保护工作,抓好清代皇家建筑、正定古城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

  (三)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鼓励文保单位对外开放。推动宣传、文化、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对外开放,鼓励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自身文物情况加强对外开放,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开发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推动清东陵、赵邯郸故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网络化,利用云直播、短视频、全景展示等创新展示方式、讲好文物故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博物馆数字化层面建设和虚拟展览与体验,开展智慧博物馆试点工作,推动博物馆向参与型、体验型转变。加强文物资源创意开发。扩大文创开发试点,鼓励清西陵、清东陵、避暑山庄文创产品融入故宫文创体系。鼓励文物、馆藏单位与景区景点、文创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开展知识产权授权开发、合作开发、联名开发,推出河北文创品牌。支持有条件的文博单位在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让文创商店成为“最后一个展厅”。

  三、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

  (一)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力度,加大省、市、县级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力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采集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情况,到2025年,力争对60位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完成数字化记录。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创建3个以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学习理论知识、拓展行业视野、强化专业技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对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分批开展业务培训,到2025年,力争全省非遗传承人群累计培训1500人。

  (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建立全省长城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全面提升长城沿线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发展利用水平和传播弘扬影响力。适时推动相关部委建立国内长城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协同机制,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到2025年,设立600个以上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创建国家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演艺作品,探索非遗进景区新模式。深入实施河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具有较强设计研发能力的企业、机构与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鼓励利用非遗元素进行文创设计,促进定瓷、京绣、景泰蓝、剪纸等非遗项目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

  (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注重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加强对“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的管理和运营,促进其活态化、持久性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非遗展演馆,推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着力打造京津冀非遗联展、长城脚下话非遗、河北非遗购物节等3个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非遗传播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设立“非遗书场”,开展驻场演出。实施非遗进景区、进社区活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华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提高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增进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创新创作水平和市场销售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利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开展非遗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

第六章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实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数字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工程

  (一)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和项目落地。推动建设河北大剧院、河北省美术馆等重点项目,形成较完备的省级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各市提升城市文化设施功能,加快建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运营持续的高水平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力和辐射力。

  (二)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质,到2025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五个一”建设标准。深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发挥县级总馆在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中枢作用,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性分馆,在具备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层服务点,在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薄弱的农村、偏远山区、地广人稀的地区,为有条件的乡镇配置适用的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车。加强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资源,加快推进应急广播平台、网络、终端建设,逐步构建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应急广播体系。

  (三)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机构走出去开展“嵌入式”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在街区、商区、社区、景区等地创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乡村书吧”“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体验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到2025年,全省建成“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500座。依托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将符合条件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发展为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到2025年,全省共建成群众文艺辅导基地5000个。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拓展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健全免费开放项目,提升开放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实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利用率。拓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阵地服务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探索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互为补充的实践方式和有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遗传习所和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资源、平台、项目,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文明实践功能,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整合,适当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群众需求征集和意见反馈机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三、推动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的平台机制,拓展群众文化参与程度。创新开展“燕赵少年读书”等品牌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依托各级文化馆(站)搭建艺术培训推广平台,大力发展群众文艺团队,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积极参加国家“群星奖”评奖,组织举办“燕赵群星奖”活动,开展群文工作业务大比武,打造一批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群众文艺精品;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推动省、市、县级广泛举办群众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大众合唱节、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实现“县有品牌、市成体系”。

  (二)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力度,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乡土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化户发展,鼓励乡村文艺团队参与乡村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和服务,激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推进“艺术乡村”建设,培育乡村特色文化。

  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一)一体推进省、市、县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依托“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智慧城市建设,构建融集成化管理和服务导航于一体的省、市、县公共文化云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和安全认证,通过在不同云平台之间互开端口、互设界面,实现各级公共文化云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公共文化工作“一站式”管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智慧化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智慧化建设,实现智慧分析、智慧评估、辅助决策等管理功能;开发完善在线信息发布、需求征集、预约预定、在线体验、互动共享、意见反馈等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功能;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统一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标准,对分散、多元、孤立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基于云端的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全省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产品库群。发展适于移动互联环境的数字文化产品类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四)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推动发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模式,建设支持多业务形态、多屏互动、基于安全可控操作系统的数字文化服务移动终端和应用场景,让群众在“指尖”提出需求、在“云端”获取服务、在“掌上”反馈意见。

  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以冠名资助、公私合作、捐赠等形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并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公共文化场馆整体或部分委托社会力量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组织举办省级区域联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对接。培育和引入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管理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承接单位,建立健全承接主体资质评价机制,提升社会力量承接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效益。

  (二)完善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完善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学习培训、供需对接和激励保障机制,培育壮大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到2025年,全省注册文化和旅游志愿者人数达到20万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组织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大赛,倾力打造“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培育“文化新乡贤”。

第七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数字化为牵引,以创新创意催生产业新动能,加快资源开发转化,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河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全面盘活各类文化资源

  (一)构建文化资源多维度开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加强智能化文创业态开发,积极开发交互性强的文创产品。推动建立河北省文创开发联盟,促进文化文物单位与国内外创意设计机构、知名设计师、高校文创院系、文化生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遴选特色文化企业实施结对帮扶,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率和文化企业开发能力。

  (二)加快各类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加强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将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转化成特色文化产品。加快非遗资源开发转化,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传统工艺美术创新发展。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乡土风情、特色物产等其他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大力发展乡村艺术、特色节庆、文创商品等文化产品和业态。积极完善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名录。

  (三)拓展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网络。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建立网络化营销体系。实施“把河北文化带回家”工程,充分利用产业会展、知名电商等开展特色文化产品营销。优化文创空间与场景布局,积极发展文创购物商店、文创街区、文创市集、文创展会等。实施文创“十进”工程,推动文创进景区、酒店、商场、文化场馆、机场、车站、社区、街区、小镇、服务区等。

  二、着力发展六大特色文化产业

  (一)全面激活文博文创产业。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为全产业链增值赋能。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重点发展工艺美术设计、动漫游戏软件设计等,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文博展览、制造业等对接,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全面激发文博文创开发活力,大力支持文创园区、文创示范购物街区等建设。推动文创在地化生产,加快文创设计成果在河北转化应用、文化产品在河北落地生产。到2025年,形成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文博文创产业体系。

  (二)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发展,支持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发展可穿戴设备、感知终端等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业,做强石家庄、廊坊、邯郸等动漫产业基地。着力发展数字传媒业,加强数字内容创作生产,积极发展云演艺、云展览等新业态。推动数字艺术重点领域和场景的应用创新,发展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到2025年,培育一批原创产品品牌、数字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和数字艺术示范体验场景。

  (三)繁荣发展影视演艺娱乐产业。加强影视演艺精品创作,促进文化休闲娱乐业繁荣发展。加快影视业发展,支持大厂影视小镇、张家口清河影视基地等基地发展,推动创作更多影视精品。推动广播电视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广电媒体、智慧广电网络、智慧广电服务,打造涵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节目栏目、网络视听作品在内的广播电视精品内容,不断丰富高品质视听产品和服务供给。繁荣发展演艺业,大力推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推动演艺业上线上云。加快歌舞娱乐、游艺娱乐等文化娱乐业升级,引导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人群。到2025年,打造一批精品剧目和演艺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影视演艺产业集群。

  (四)整合升级出版印刷产业。提升出版印刷业数字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印刷企业从传统加工服务型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型转型升级。推进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数字出版研发、资源管理、在线服务等平台,积极培育一批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制定出版物印刷产业升级指南,推动原有印装企业改造升级,积极承接京津规模大、效益好的出版物印装企业落户河北。培育壮大出版印装产业集群,支持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丰润、沧州肃宁、衡水故城等地做强出版印装产业,打造一批出版印刷重点园区(基地)。到2025年,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建成5家左右集聚效应明显的省级出版印装产业园区(基地)。

  (五)全面振兴工艺美术产业。结合现代设计与时尚消费,推动工艺美术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重点工美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等建设发展。提升工美产品附加值,开发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活跃艺术品交易市场,支持艺术品电商平台建设,培育石家庄、廊坊、保定等艺术品交易市场。到2025年,建立一批工艺美术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工艺美术品牌,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

  (六)创新发展文化制造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积极承接京津先进文化制造业转移。加强特色文化制造产业基地培育,做大做强曲阳雕塑、沙河艺术玻璃等传统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建设定州演艺舞美、邢台游艺设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提升文化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文化装备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加强标准、内容和技术装备的协同创新。创新研发数字文化装备产品,支持沉浸体验、智能交互等数字文化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推动开发智能化文化消费终端产品。到2025年,力争在乐器制造、美术颜料、香业等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国际性知名品牌。

  三、实施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工程

  倾力打造6个百亿量级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石雕、乐器、红木、艺术玻璃、童车玩具、美术画材等优势特色文化产业。精心培育8个十亿量级成长型文化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内画、定瓷、磁州窑、唐瓷、黑陶、剪纸、易水砚、香业等特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扶持发展一批千万量级潜力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一地(县、镇、村)一品”战略,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

  四、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能级

  整合政策、平台、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实验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壮大。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办文化科技园或创客空间,建设一批特色新园区。推动文化产业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形成“区中园”“园中园”,借力大园区平台实现快速发展。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吸引更多文化企业进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文化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加强创意研发设计中心、文化产品展示体验馆、网络营销平台、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基地、众创空间建设,增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0家,达到222家。

  五、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集团,重点支持具有综合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进重点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培育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河北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和项目纳入国家级目录。推动文化企业竞争力提升,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支持重点产业建立提升产业联盟。加大枢纽型、核心型总部文化企业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全国100强文化企业。加强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合作,积极搭建国内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平台,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到2025年,力争培育2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引进50家以上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落地河北。

第八章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质量兴旅、质量强旅战略,依托优势资源和重大机遇,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市场群体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大力推进优质产品供给工程,加快补齐旅游要素短板,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旅游多元化、特色化、全域化发展,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

  一、大力推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工程

  (一)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持续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含金量”,推动非遗、文物、文艺、文创等要素进景区,以具有一流水平的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景区为基础,支持各地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借鉴“景区+乡镇、景区+村庄、景区+园区”等发展模式,推动景区内外一体化、片区化发展。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支持景区、度假区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紧跟消费需求变化,持续迭代升级产品,创新业态模式,增加夜间消费业态,提高景区的参与度、体验度和文化感染力。到2025年,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力争达到180家。

  瞄准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依托燕山太行山、草原天路和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渤海滨海、环京津等休闲资源富集、市场基础好的区域,培育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旅游度假区,推动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到2025年,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力争突破20家。

  (二)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通过风貌提升、文化挖掘、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活旅游化,兼顾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型景区、休闲街区、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城市综合体、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提升城市旅游水平,建成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支持以大景区引领、文旅融合发展、资源转型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等为创新模式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与支撑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

  (三)做特主题旅游产品。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特色化、精品化为目标,探索推出更多定制式旅游产品供给,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片区化发展的红色旅游景区,形成红色旅游目的地体系,推出一批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乡景、乡居、乡味、乡礼、乡俗”等“冀忆乡情”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精品民宿、智慧田园、共享农庄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升级。大力推进冰雪旅游,完善冰雪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培育打造一批冰雪特色小镇和旅游度假区。推进山地旅游、滨海旅游、草原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湖泊旅游等主题型旅游产品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旅游建设,统筹推进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做好显山露水的文章,加快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引导旅游企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加强生态旅游理念和产品宣传。

  二、做强旅游产业聚集区

  按照主题引领、板块聚集、资源整合的原则,综合考虑热点焦点、自然肌理、文化脉络、市场圈层、交通体系、产业布局等因子,突出大品牌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创新发展机制、提升核心景区、丰富区域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融合等措施,建立协调联动的旅游管理体系,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太行红河谷旅游区、唐山湾国家海岛旅游区等12个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聚集区,逐步建立健全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和旅游目的地体系,促进我省旅游产业率先转型发展。

  三、培育跨区域旅游线路

  遵循资源一体、景观延续、文化一脉和产业集聚原则,依托坝上草原、旅游铁路、大运河、太行山、燕山、滨海等旅游资源富集的线性自然文化廊道,以主要公路、铁路、水路干线为纽带、串联景区、度假区、城市、小镇、园区和乡村,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培育打造京张承、张承唐、石衡沧、邯林长、通武廊、京雄保、承秦唐等品牌效应好、辐射范围大、内外循环快的新型跨区域旅游线路,积极构建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区域融合。

  四、提升旅游要素配套

  (一)挖掘提升“燕赵美食”。深入挖掘直隶官府菜、宫廷塞外菜、冀东沿海菜和冀中南平原菜等传统菜系,创新开发“新派冀菜”。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在坝上草原、燕山、太行山、滨海重点地区,打造一批以地方特色小吃、品牌餐饮为核心吸引物的新型旅游街区和景区。发展美食街、文化主题饭店、演艺型饭店,举办“燕赵美食大赛”,做大美食旅游。着力提高旅游餐饮服务水平,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推动形成有竞争力的餐饮品牌和企业集团,构建“冀字号”旅游餐饮品牌体系。到2025年,打造100条特色美食街区,培育300家知名冀菜品牌店。

  (二)推出多元住宿产品。重点对接京津地区的微度假群体,建设亲子酒店、度假酒店、主题酒店、乡村酒店等主题酒店,培育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培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精品民宿、客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住宿体系。围绕河北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冰雪文化、草原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杂技文化的主题酒店,将文化主题酒店作为提升旅游吸引力的新亮点。到2025年,培育100家精品文化主题酒店,打造80个精品民宿示范区,培育100家智慧旅游酒店。

  (三)大力开发文创和旅游商品。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深入挖掘河北特色文化资源,以创意设计大赛为载体,加强设计、研发支持力度,鼓励文物、馆藏单位与景区景点、文创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打造“河北游礼”“冀念品”品牌。积极发展文创购物商店、文创街区、文创市集、文创展会,推动文创进景区、进酒店、进文化场馆等,拓展文创产品营销网络。提升辛集皮革、白沟箱包、安国中药、香河家具、清河羊绒等旅游购物景区,发展旅游休闲购物街区。重点扶持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商品创意园区建设。谋划自贸区免税店。到2025年,建设50家旅游休闲街区、100家旅游休闲购物商店、200家智慧旅游购物中心试点。

  (四)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引进和培育旅游演艺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具有市场价值的旅游演艺项目。挖掘蔚县打树花、冀南梨花大鼓、井陉拉花、唐山皮影戏、吴桥杂技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歌舞剧院、茶座欣赏、实景演出等多种演艺形式,打造天下第一堡·树花情、承德康熙大典、古北岳祭祀大典、海上生明月等一批经典旅游演艺产品和活动。

  五、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推进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全国交通旅游融合示范省,以北京、雄安、石家庄三大高铁枢纽为核心,培育京广、京沪、京沈、京雄、津秦、石太、石津等高铁旅游线路;依托历史老铁路打造京张铁路、京原铁路(北京—涞源段)、秦皇岛山海铁路等特色旅游观光铁路,加快推进建设张承坝上特色旅游观光铁路。以首都放射高速、环线高速以及荣乌、青银、青兰、太行山等高速为重点,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推进重大旅游项目、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连通主要干线公路。大力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通村道路品质,推动乡村旅游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疏通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毛细血管”,基本实现重点旅游村道路宽度满足自驾车、旅游大巴车安全、便利、舒适行驶要求。到2025年,4A级以上旅游景区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覆盖。

  (二)加快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推动将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将长城旅游路纳入河北省旅游交通规划,加快建设沿长城、沿大运河、沿太行山、沿渤海、沿滹沱河、沿张承坝上等区域旅游风景道体系。以“环首都绿道网”“环石家庄绿道网”为试点,推动中心城市绿道网建设,持续完善风景道绿道沿线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到2025年,全省风景道绿道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建成自驾车旅居车营地50座以上,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国家级自驾游目的地,推进一批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三)全域构建自助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航空、铁路、公路等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省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开通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至重要旅游景区、旅游节点的旅游专线公交、景区直通车。到2025年,全省建成功能完备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50个,适时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景区直通车线路,实现旅游城市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

  (四)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旅游厕所示范工程,全面推行“一厕一码”和旅游厕所所长制管理服务机制,建设旅游厕所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批示范性厕所。新建、改造提升A级及以上旅游厕所1000座,实现旅游厕所合理布局、全域覆盖,达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

第九章 构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国家大事,在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强化文化和旅游系统担当作为,抢抓机遇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构筑河北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借力“三件大事”构筑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地

  抓住河北“三件大事”向纵深推进的重大机遇,协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以环京津重点城市、现代化省会都市圈为支撑的京津世界级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雄安新区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借势冬奥会打造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全力构筑河北文化和旅游“三大高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京津世界级文化和旅游高地。依托京津全球资源市场优势,发挥雄安新区、张北地区、现代化省会都市圈的引领作用,共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大兴国际机场廊坊片区临空商务旅游区建设,打造国际新型空港文化旅游休闲区。全力打造通武廊、京保雄、京张、京承、京西南、沿渤海六大文化和旅游示范片区,加快培育跨区域的文化产业集群,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推进旅游交通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健全文化和旅游重大平台机制,打造特色鲜明、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世界级文化和旅游高地。

  聚焦雄安新区建设,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高地。充分发挥“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国际影响力,集聚全球文化创新要素和资源,引导高端新型文化和旅游产业聚集。突出景城融合、绿色智慧的理念,全面推进白洋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世界级创新旅游城市。实施文化提升工程,创意开发一批融合雄安文化特色的新型文化和旅游产品,形成雄安文化标识,助力河北文化和旅游参与全球竞争。

  抓住冬奥会契机,打造国际冰雪运动高地。充分发挥冬奥品牌、冬奥场馆、冰雪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加快培育世界级的冰雪运动产品,培育发展冰雪运动装备、冰雪运动培训、冰雪主题动漫影视等产业集群,形成以太子城冬奥会场地为核心、以崇礼冰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张家口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体现冬奥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城市建筑群落,塑造崇礼滑雪、赤城温泉、蔚县民俗、草原天路、万里茶路等品牌,将奥运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积极推动与北京共建教育培训、医疗养生、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协作平台,深化国际冰雪交流与合作,推动冬奥旅游名城建设。

  二、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示范样板”

  落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全面保护长城、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扎实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省)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做出成效、形成示范。

  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工程。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邯郸等9个设区的市以及雄安新区为重点,构建以太行山燕山串联“两带、四段、多点”的公园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建设,高质量打造秦皇岛山海关段、承德金山岭段、张家口大境门段和崇礼段4个重点区段,高标准推进长城河北段本体保护修缮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山海关核心展示园、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长城风景道、长城人家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文化标识性强的重大项目和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以万里长城为主导的具有鲜明河北特色的品牌体系,形成中国长城保护利用传承的示范样板。

  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省)建设工程。以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以及雄安新区为重点,构建“一轴引领、两廊延展、五区联动、多点支撑”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精心培育南运河世界遗产旅游区、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区两个世界级文化品牌,聚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长廊、沧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段、白洋淀生态旅游区、清河至故城段运河文化旅游长廊、大名宋府明城旅游区、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6个国家级文旅产品,重点推进以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邺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项目,以沧州市大运河文旅服务中心、中国大运河·吴桥杂技乐园、大名县明清古城等为代表的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武术杂技、非遗展演、影视出版等特色产业,培育叫响“千年运河 燕赵雄风”河北运河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河北文化产业隆起带、古朴自然的生态景观带、活力创新的多彩休闲旅游带和合作共赢的联动发展协同带。

  三、打造太行山区旅游业发展综合示范区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行山区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华夏根祖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内涵,加快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山脉旅游区、践行“两山”理论绿色协同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助推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区,不断深化“两山”理论的河北实践。

  建设“太行精神”传承弘扬的核心区。加强西柏坡精神、白求恩精神、太行新愚公精神、华夏根祖文化等“太行精神”研究挖掘,通过创作红色文艺作品、举办红色故事主题展播、出版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举办红色主题系列活动等,推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进一步传承弘扬“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打造中华民族精神高地。

  打造“壮美太行”品牌。以太行山野三坡、太行水镇、白石山、西柏坡、嶂石岩、狼牙山、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太行红河谷、磁县溢泉湖等高等级景区和度假区为依托,实施生态休闲观光提升、文化遗产旅游创新、乡村旅游提质等系列工作,打造华夏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

  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动“景区+特色村落”联动发展,建成一批景村联动型产业集群。协调推动“景区+特色城镇”联动发展,以鹿泉区抱犊寨、曲阳北岳庙等景区为重点,强化与周边城镇的规划统筹,建成一批景城融合型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景区+沟域生态综合整治”联动发展,以沙河红石沟、峰峰药王谷等景区为重点,加强区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形成集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为特色的山地型产业集群。

  依托河北太行山的资源、品牌、区位交通、市场基础和精品线路,打造京津地区进入太行山区旅游目的地和综合服务中心,突显及提升河北在太行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太行山全域旅游发展联盟的基础上,拓展与山西、河南、北京等省市太行山区的合作,共推线路、共拓市场、共建品牌、互联互通,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

  四、实施文化和旅游名市名县名镇名村打造工程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推进文化旅游与城市、小城镇、乡村的同步发展,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乡文脉,增强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功能,建设一批文旅休闲城市、文旅特色小镇和文旅乡村。实施文化和旅游名市名县名镇名村打造工程,到2025年,支持打造10个文化和旅游名市、50个文化和旅游名县、150个文化和旅游名镇(文旅特色小镇)、500个文化和旅游名村。

  鼓励各地积极建设文化和旅游名市名县名镇名村,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成为文化有特色、产业有活力、服务高效、环境宜人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域。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四位一体”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中,通过名市名县名镇名村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突出文化和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奖励办法,在产业规模、优质供给、融合发展、创新示范、科技支撑、公共服务、影响力等方面制定标准,指导名市名县名镇名村规范有序发展。

第十章 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四个一”工程,建设文化和旅游云平台、升级旅发大会平台、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消费需求管理,激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新动能。

  一、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效能

  (一)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两新一重”,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基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完善文化和旅游数据管理体系,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打通“数据孤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鼓励搭建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与态势感知系统,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预警、研判、处置体系,切实增强信息和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确保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应用安全稳定运行。加快推进5A级景区、重点4A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冬奥赛区、机场、车站等区域的5G网络、无线网络的稳定覆盖。推进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乡村旅游的监控、客流监测、环境感知及智慧停车等物联网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在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化与提质创新。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型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品牌。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艺术创作、历史文化展示、旅游沉浸体验、安全防护等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推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复现、古建筑还原、永续利用和有序共享,培育壮大云上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提升文化艺术数字化生产、线上展示、互动体验和数字消费水平。加强新技术在文化和艺术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方面的应用,提升文化艺术的科技创作与呈现水平。支持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文娱内容创作生产,力争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数字化、沉浸化、IP化、场景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提升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水平。完善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发展和工作顶层设计,鼓励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装备安全可控性,加快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市场化发展。鼓励推出演艺装备、公共文化服务装备、游乐娱乐体验装备、旅游基础设施装备、旅游交通装备、户外旅游装备等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加强无人智能游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全息展演、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中的应用。推动现有演出场馆舞台、基础展演设施、观演体验环境互动与呈现等技术及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冰雪装备、无人机表演装备、智能可穿戴、游艇房车、舞台演艺、乐器制造等文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四)提高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能力。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规范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管理,完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健全工作管理和奖励机制,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智力优势,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申报、建设文化和旅游部重点试验室、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鼓励企业成立创新研发部门。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速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融合成果产业化。

  二、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文旅+、+文旅”,推进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扩展文化和旅游新领域。

  (一)提升旅游的品质和内涵。在旅游要素发展中融入河北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进长城(山海关、金山岭等)、沧州大运河、雪都崇礼等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打造雄安新区及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市等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技艺、文化艺术、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特色节事等已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文化内涵,在旅游集散中心、汽车营地、旅游驿站等地,增加地域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展演、非遗体验等展示地方文化的空间,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提高文化传播与影响力。依托旅游景区与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等旅游载体,用好导游、游客、媒体等传播渠道,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宣传的重要窗口。加快推动“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三大中华文化名片的旅游开发提质升级,通过旅游让历史文化走进生活,提升河北文明和河北文化的认知度。积极整合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科技馆、艺术馆、剧院(场)、实体书店等文化场所,将其纳入旅游线路,成为传播文化的有效市场平台。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推动院团市场化改革。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旅游服务设施,适当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文创商品售卖等功能,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空间。

  (三)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持续推进“文旅+、+文旅”战略实施,拓展发展领域,形成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体、产业集群。推进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和乡村风貌,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建设一批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等产品,培育农业嘉年华、星级农(林、牧、渔)家乐等品牌,重点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带。推进与体育深度融合。抓住冬奥契机,推动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富龙四季小镇、翠云山等冰雪旅游度假区和景区建设,打造世界冰雪运动胜地。发展壮大京张、承秦唐、太行山脉三条冰雪旅游带,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依托承德塞罕坝、保定涞源、张家口崇礼等一批国家冰雪运动训练基地资源,建设冰雪特色小镇,培育高等级冰雪景区、度假区。推进雄安新区体育旅游创新发展,建设高端体育赛事产业聚集区。发展壮大太行山、燕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秦唐沧滨海运动产业带、坝上森林草原生态体育旅游度假区,促进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等特色体育运动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旅游化开发,培育一批文化体育融合型企业和运营机构,做大文体融合产业规模,建设体育文化旅游大省。推进与工业创新融合。做好全省工业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申报,提升文化与工业的源头融合设计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利用开滦煤矿、唐山南湖、京张铁路等工业遗址遗迹,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注入旅游、商贸、艺术、会展等元素,提升中国长城葡萄酒、德龙钢铁、君乐宝奶业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品质。改造老工业厂房,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等。促进旅游业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相融合,让旅游成为企业品牌展示窗口和体验销售的重要渠道。推进与康养深度融合。瞄准京津冀健康消费市场需求,整合传统养生文化、中医药资源,建设安国、内丘、巨鹿、滦平、馆陶等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集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构建沿太行山、沿大运河、沿长城等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推进与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景区,培育多元化的研学旅游项目。积极培育在线教育、研学游学等融合业态,打造一批服务全国的在线文化教育品牌机构和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四)着力做强文化和旅游融合主体。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市场主体融合,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加强数字企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数字化,强化文化对旅游的支撑。鼓励各地积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文化机构与旅游企业对接,加速文化机构的市场化、提升旅游企业的文化特色,支持河北旅游投资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成为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市场主体。

  三、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创新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打通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积极发展夜间旅游和假日经济,培育消费新载体和新业态,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

  (一)挖掘细分市场新需求。准确把握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巩固家庭消费主体地位,加强培育线上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关注中老年群体的养生养老、青少年研学的需求。针对时间碎片化、出游郊区化的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大众化与个性化的产品组合,研究把握家庭、学生、老年、研学群体、户外运动群体等需求特点,支持旅游服务平台、景区、旅行社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提高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对接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把握大规模境外文化和旅游消费回流的重要变化,与促进大众旅游消费叠加,提升多元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热点。加大数字文化和旅游发展,依托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改造升级传统文化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智慧旅游景区、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支持短视频、OTA(在线旅游)等线上传播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品牌推广、研发设计、市场销售的重要环节。用线上产品激发线下消费,将线上客流引进线下景区、度假区及各类文化场所。依托创意设计产业,围绕沉浸式互动场景的营造,带动演艺演出、娱乐综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的创新发展。鼓励开展与深度游、自驾游、休闲度假等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服务。鼓励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夜间打折让利,推出“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24小时书店”、美食网红店、非遗文创集市等夜间文旅业态,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热点。注重城市郊区、特色街区和文化场馆的休闲价值,鼓励文化和旅游的社区化发展。大力引进免税购物、文化餐饮、奢侈品、医疗养颜、邮轮等领域的国际品牌和机构,承接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转化。

  (三)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鼓励重复消费、便捷消费、休闲消费和一站式消费的社区化休闲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旅游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提升一批传统街区,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创新一批文化和旅游业态,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高消费便捷程度,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鼓励传统演出场所和文博场馆合理配套餐饮区、文创产品售卖区等消费空间。举办河北惠民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发放电子消费券,进一步激励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加强对文化创意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平台创新

  通过平台机制搭建和完善,破除发展障碍,将政府管理服务的拉力、企事业单位创新经营的动力,社会组织协调促进的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力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平台机制体系。

  (一)建设文化和旅游云平台。统筹省市资源,升级“河北旅游云”为“河北文化和旅游云”,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端、需求端及中间环节的联通。到2025年,完成市级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

  (二)升级旅发大会平台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区域联动、整合资源、新业态引领、产业化发展、全民参与”的路径,强化改革创新,优化平台机制,发挥平台优势和市场“引流效应”,统筹“后旅发”发展,持续办好旅发大会,推动旅发大会向高质量转变,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提升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机制。搭建河北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为政府、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提供项目招商、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实物资产交易、文旅产品发布等服务。加强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地方金融、证监等部门间沟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

第十一章 推进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接平安中国建设,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以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风险为重点,大力推进平安文旅建设工程,创新监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安全意识、文明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建立公平、公正、诚信、守法的经营环境,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实施平安文旅建设工程

  (一)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分类监管、动态监管、精准监管,建立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权责清单制度。编制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厘清监管责任、明确监管措施、统一监管标准,科学有效地进行清单动态调整。加强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信用数据动态管理。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信息网站、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监管平台建设。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认真执行文化市场、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依法依规将全省文化和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红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对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进行失信惩戒。健全区域信用监管协作机制。积极推进京津冀信用体系协同共建,实现信用合作机制、守信联合激励政策标准体系一体化,重点建设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和雄安新区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并逐步拓展至河北全省,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示、分析和信用风险预警。

  (二)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意识,深化燕赵净网行动,在信息网络传播、网络出版服务、互联网文化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等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唱响新时代思想文化主旋律。完善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深化与专业权威安全机构的合作,搭建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对客运索道、玻璃栈桥、大型游乐设施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和旅游客运、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文物平安建设工程。优化文物法治体系建设,聚焦文物盗窃盗掘、火灾事故、法人违法三大风险,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省级以上被盗风险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安全技术防范全覆盖,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护能力。保障文化和旅游数据安全。按照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落实文化和旅游数据安全管理责任,保障文化和旅游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共享、使用、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止数据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紧抓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文旅安全运行。遵循人员到位、设备到位、物资到位、能力到位的原则,针对性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举措,指导景区、文化场馆等落实预约常态化机制,加强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和购物场所等领域的疫情防控,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运行。

  (三)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指导各地全面落实改革各项任务,完善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出台《河北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清单》,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保障,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规范,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执法培训要求。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推进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加强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加强执法信息化支撑。持续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针对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领域,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加强整治文化市场突出问题,依法依规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要求,严厉查处侵权盗版行为,持续保持市场整治高压态势,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稳定。健全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积极推动与京津地区的执法协作,协调、指导跨区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坚决落实重大专项执法任务,督办查处重大案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与重庆、新疆巴州、西藏阿里等中西部对口支援区域执法协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深合作的执法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二、持续提升文旅行业服务质量

  打造优质服务示范区。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契机,加强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提升全省公共服务场馆、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等服务品质,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鼓励设置首席质量官,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度,探索建立游客投诉公示制度和赔偿先付制度,建设优质服务网络,在雄安新区、张家口、唐山等地打造一批优质服务示范区。提升旅游区(点)服务水平。完善、细化、落实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全面落实景区流量控制,推行景区门票实名制购票和网上预约制度,及时发布客流预警信息。优化住宿餐饮服务。强化星级饭店评定复核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对卫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重点环节开展抽查,建立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住宿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开展美宿、餐饮名店、名厨等评选活动,促进食宿服务提供者优化升级。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全面开展旅行社等级评定与复核行动,规范旅行社经营活动,推动服务信息透明化,防范旅行社领域系统性经营风险,培育一批理念新、实力强、服务好、信誉度高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提高导游人员和领队业务能力。提升中高级导游员在导游队伍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导游人员和领队文化底蕴、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外语能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增强应急处置、沟通协调和风险防控能力。规范在线文化和旅游经营服务。严格依法对在线文化和旅游经营服务实施监督检查,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引导和支持在线文化和旅游企业成立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质量提升系列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以职业道德、文明素养、礼仪礼貌、服务标准、服务技能、安全意识、法律知识等为重点的从业人员培训竞赛活动,推出一批群众认可、顾客点赞、游客满意的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之星。

  三、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设施、产品、产业、服务等质量标准,构建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标准化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参与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标准的制修订,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效应,加快标准化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为河北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建设范围,重点围绕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文化场馆、乡村民宿、康养度假、演艺剧团、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标准化试点。推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标准协同。建立京津冀区域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协同机制,联合京津文化和旅游部门在冰雪运动、红色旅游、智慧文旅、自驾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编制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京津冀区域标准,培育一批区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加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宣贯。发挥各级主管部门的宣传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机构,结合“中国旅游日”“世界标准日”等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和平台进行宣传,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的氛围。

第十二章 加强对外及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大战略、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品牌、创新大活动,讲好河北故事,推动河北文化走出去。加大河北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围绕五大矩阵体系不断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入境旅游市场规模。

  一、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一)服务国家外交和全省大战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筹办好“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京津、联合京津、融入京津,合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向海外推出更多京津冀文化遗产、长城、大运河、冰雪旅游等144小时过境免签旅游线路产品。加快冬奥冰雪文化“走出去”。开展“激情冬奥 相约河北”海外宣传推广行动;鼓励设计、生产、销售更多冬奥主题河北文创和旅游商品;邀请国际旅行商、媒体考察河北冬季游精品线路。加强雄安新区形象宣传。利用各类国际展会、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平台,突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创新理念和实践,叫响世界旅游创新城市品牌。

  (二)搭建对外宣传大平台。借助文化和旅游部“部省合作”平台,实施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年度对口合作计划,举办展览展示、文艺演出、旅游推广等多种形式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发挥港澳台交流平台作用。以两岸三地重要文化机构为平台,拓展文化交流阵地,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进校园,提供更多港澳台青少年来访交流机会,增进青少年文化认同;积极开展面向港澳台的旅游推广活动,增进港澳台广大民众对河北文化旅游产品的了解。用好旅发大会宣传平台,以旅发大会为平台,邀请境外机构和企业参会,扩大河北文化和旅游合作“朋友圈”,吸引境内外媒体对河北文化和旅游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搭建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社会平台。鼓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壮大交流主体和市场主体,构建对外文旅交流合作大格局。

  (三)打造对外宣传大品牌。打造“欢乐春节 美丽河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主动将我省活动纳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平台,持续开展“欢乐春节 美丽河北”系列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扩大活动规模、丰富推广形式、提升推广品质。办好“河北文化和旅游年”品牌系列活动。以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口合作为基础,举办“河北文化和旅游年”,将其打造成推动河北文化走出去和旅游对外推广的知名品牌。扩大“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品牌影响力。围绕杂技节赛事、演出、论坛、产业交易展等系列活动,开展河北文化和旅游宣传,在世界艺术赛场展现河北风采。托举河北优势文化和旅游资源品牌。借势2022年北京冬奥会,依托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等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托举“万里长城 雄冠河北”“激情冬奥 相约河北”等世界级文化和旅游资源品牌,讲好相关河北故事,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推动河北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和全球化传播。

  (四)创新对外交流大活动。创新举办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交流活动。建立河北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针对不同国别和地区策划举办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交流活动,走进当地主流社会。创新非遗对外传播方式。推动非遗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河北非遗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走出去”,打造讲好河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生动载体。创新举办文化“引进来”活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等方式,创新举办“河北国际演出季”,引进国际舞台艺术精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河北城市文化品位。创新举办“云上”文化交流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推动与我国驻外使领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及境外媒体等合作,推出“河北经典艺术和优质旅游资源系列线上推广”活动,举办“云上”河北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形成线下和线上融合发展的立体交流网络。

  (五)拓展对外贸易大市场。扩大入境旅游市场。在海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主办或参与大型国际旅游展会、博览会,策划国际媒体、旅行商考察活动,扩大河北文化和旅游境外影响力;深化与我国驻外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充分发挥我省境外旅游推广中心的积极作用,推动河北文化和旅游资源和产品在地化推广;开通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加大文化和旅游线上交流频率,推动入境游客数量、万人客源国数量持续提升。壮大对外文化贸易。鼓励河北艺术精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走出去”,提升河北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组织省内文化和旅游企业参加国际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博览会、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激活社会力量。鼓励利用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平台,开展多层次民间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鼓励政府文化和旅游交流项目的社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推动民间商业性合作。

  二、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一)打造品牌矩阵。完善品牌体系。叫响“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总品牌,培育“创新雄安、冬奥冰雪、锦绣长城、风情运河、壮美太行、红色胜地”等6个子品牌,完善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推出知名产品品牌。支持西柏坡、崇礼、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吴桥杂技大世界等15个知名产品品牌建设。打响主题线路品牌。突出旅游资源主题特色,打响红色、生态、滨海、冰雪、历史文化、民俗、工业、文创等8个主题线路品牌。

  (二)强化市场矩阵。做精京津冀及周边核心客源市场。聚焦生态体验、乡村度假、冰雪运动、亲子娱乐、城市休闲、夜间休闲等微度假产品,突出创新雄安、雪都崇礼和壮美太行等品牌,推出多样的旅游优惠措施。开通京津冀旅游专列,组织京津冀自驾游、房车巡游等活动。做大国内中远途客源市场。重点宣传滨海度假、文化体验、生态康养、摄影采风等旅游产品,突出雪都崇礼、壮美太行、锦绣长城、风情运河等品牌;完善省外旅游推广中心,加强在客源市场的常态化宣传推广。更好发挥石家庄等地空铁联运优势,借助“京港澳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成为旅游团体进入首都的第一站、中转站,做大中远途客源市场。拓展入境客源市场。突出雄安新区、冬奥冰雪等旅游产品及世界文化遗产类产品的吸引力,借助“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中国冰雪旅游推广联盟”“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以及海外推广中心和新媒体渠道,巩固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等重点客源国和地区市场,拓展中东欧等新兴客源市场。借助冬奥会等国际关注热点,开展主题宣传推广,拓展入境市场。

  (三)拓展资源矩阵。推动跨部门资源共享合作。加强与宣传、商务、外事、广播电视、体育、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合作,统筹推进经贸展销、外事活动、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等工作,打造宣传推广协作体,构建跨部门宣传大格局。推动跨行业资源整合利用。跨界联合通信、航空、铁路、石化、医药、食品等行业和企业,整合资源、联合推广,形成宣传推广合力。发挥流量空间资源放大效应。有效利用文化场所和社会公共空间开展宣传推广。面向重点客源市场,开行冠名高铁、投放“乘高铁 游河北”旅游杂志,充分利用大流量的高铁站等进行形象宣传。加强线上渠道资源拓展利用。充分利用以粉丝经济为特色的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MCN机构等线上渠道资源,拓展社群营销、互动式营销,做好云营销平台和网络经济,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宣传效果。

  (四)创新活动矩阵。打造旅游宣传推广品牌活动。深化“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游河北”“冬季游河北 福地过大年”“爱家乡 游河北”“夜游河北”等知名宣传推广活动,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宣传推广活动品牌。推出重大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围绕建党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长城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太行山旅游业发展等推出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扩大重大活动牵引作用。放大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效应,努力做到“办好一个会 叫响一座城”。扩大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国·崇礼国际滑雪节等重大活动影响力。

  (五)构建媒体矩阵。强化融媒体宣传机制。完善报、台、网、微、端等合作媒体和自有平台横向互通的文化和旅游融媒体宣传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完善文化和旅游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筑牢主流媒体宣传阵地。建立河北文旅内容资源池,以重点报道与媒体投放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央级媒体稿件刊发的数量和品质;以联合策划品牌栏目、共同谋划重大选题的方式,强化与我省三大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用活新媒体宣传。创新更多在线文化和旅游产品,重点进行短视频、直播内容开发,实现全省文化和旅游信息的互动式传播,打造新媒体“爆款”产品;打造高品质“网红”景区,引领大众旅游消费需求。鼓励社交化媒体宣传。发动河北居民和来冀游客通过自媒体、社交平台等传播河北旅游品牌,营造“人人都是河北旅游代言者”的品牌推广氛围。

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严守安全底线,筑牢法治保障,为规划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步规划、部署和实施。充分发挥各级文化、旅游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组织实施、文化和旅游部门具体落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加强考核评估,将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目标纳入对党委、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推动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政策扶持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落实省、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财政投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作用,支持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建设,推动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用好金融政策平台,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金融、证监等部门协作,支持重点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强化用地政策保障,推动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保障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探索研究支持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建设用地政策。

  三、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同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互惠的协同发展模式。创建发展平台机制,搭建和完善旅发大会、艺术创作、对外交流、产业投融资等平台,加快资源、要素聚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化文化和旅游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推进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健全各类行业协会组织改革,深入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协会的服务功能。

  四、推进项目建设

  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突出重点项目引领,高质量建设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大力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唐山国际旅游岛旅游度假区等具有重大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推动建设河北大剧院、河北省美术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着力打造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的强力引擎。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动谋划项目早日建成达产,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支撑。推动规划重点项目纳入各地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完善逐级落实、层层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项目推进合力,确保“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五、夯实人才基础

  推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推荐工作,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新时代艺术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意人才、投融资人才等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入冀发展。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校作用,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不断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营造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地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名家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培养有实力有潜力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实施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人才发展机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实施产业人才扶持、专业人才培养、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依托文化乡贤、民间文化能人,支持专业人员、志愿者到基层工作,建立起一支扎根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

  六、严守安全底线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文化和旅游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大力践行“两山”理论,依法依规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性开发利用,加强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低碳生活,切实将生态保护贯穿到文化和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七、筑牢法治保障

  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立法,加快《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贯彻实施《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文化和旅游健康发展。依法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意识形态管理和安全生产,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知识产权法宣传,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文化和旅游法律法规宣教力度,强化文化和旅游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相关政策解读:《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责任编辑: 崔利杰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