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把京津的创新成果留下来

2018-03-13 15:52:04 来源: 河北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究竟难在哪儿?如何在技术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如何把京津大量的创新成果留在河北?围绕“对接”和“承接”两个关键词,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做好“对接”文章,让创新成果走出象牙塔

  我国高校创新成果十分丰富,但平均17%的成果转化率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让宝贵的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代表委员们认为,首先必须做好“对接”文章,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由自由探索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

  近年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带来了机遇。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介绍了一些好的经验,“以区域主导产业需求为导向,工大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构筑技术转移联盟和共享平台。与渤海新区签署了‘区域—大学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中捷高新区共建产业研究院等,通过这些平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一些高校科研人员仍存在不敢转化、转化无门等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转化政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造成的。”对此,殷福星委员建议,高校应进一步放宽思路,加大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科研思路的决策权,探索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让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同时,国家应进一步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努力实现从成果转移转化向共研共享、产品技术定制的协同发展模式跨越。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是保障。“政府部门应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妨碍转化的制度籓篱,推进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国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长、市科协主席崔海霞说。

  谱写“承接”新篇,让京津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结果

  京津冀三地中,河北最急需的是创新,而京津最急需的是创新成果转化。然而,长期以来,北京大量创新成果却“越”过河北,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落地开花。

  “想要留下近在咫尺的京津创新成果,必须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高标准示范区作为集中承载地,聚合京津优质科技资源。”殷福星委员说。

  近年来,随着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创新平台和园区相继建立,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加速形成。崔海霞代表建议,“要用好这些协同创新平台和园区,积极承接京津科研功能疏解和创新成果转化。同时,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优化创新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抢抓机遇、搭建平台,产业“洼地”衡水市和创新“高地”中科院的“联姻”受到广泛关注。

  崔海霞代表带来了这样一组数字:衡水市高新区立足以高补晚、以新求快,投资27.6亿元联手中科院众多院所共建衡水科技谷。目前已建起4个中试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1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正式签约。“高新区还将在相关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开拓完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新模式,力争三年内形成1000亿元规模以上的综合科技创新和转化产值。”崔海霞代表介绍。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还谈到,京津的创新成果选择到南方地区转化,还与当地市场环境有关。

  “只有加快改善营商环境,技术、资本等才会向我省加速流动。”对此,崔海霞代表充满信心,她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凸显了我省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下大力解决好市场主体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河北就一定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成果转化地。(记者 刘荣荣)

责任编辑: 孙文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414129828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