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安官网9月29日电 9月27日,雄安新区召开2024年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雄安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孟光耀主持发布会,雄安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玉赞介绍了新区2024年防汛工作整体情况。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朱晓磊、雄安新区气象局副局长王胜杰、雄安新区水文中心筹备处主任马新双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雄安官网赵伟彤 摄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雄安新区2024年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2024年汛期,雄安新区经历多轮强降雨过程,新区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压实责任、准备到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确保了新区安全度汛。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围绕新区2024年防汛有关工作情况向大家进行介绍。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雄安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玉赞、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朱晓磊、雄安新区气象局副局长王胜杰、雄安新区水文中心筹备处主任马新双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介绍雄安新区2024年防汛工作整体情况,二是答记者问。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玉赞作专题发布。
张玉赞: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
感谢大家对新区防汛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今年以来,雄安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省防指的坚强领导下,切实把安全度汛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思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锚定“人员不伤亡、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大力提升新区防御暴雨、洪涝灾害能力,成功抵御了10轮强降雨和洪水的冲击,无人员伤亡,辖区内的河道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各类水利设施稳定运行,在建项目未因汛情受到影响。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防汛工作。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防汛工作,组织召开2024年大清河系防汛工作会议,3次在党工委会议上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对做好防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先后13次带队前往启动区、南河枢纽、枣林庄枢纽等项目建设现场,调度推动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督导防汛工作开展情况。新区党工委委员,三县、各片区管委会、指挥部、雄安集团领导深入分包、分管领域督促落实防汛责任,强降雨期间,组织分包领域做好巡查和积水抽排工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推动建章立制,防汛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今年年初,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创新性制定印发《雄安新区防汛应急能力建设方案》,对洪涝灾害灾前、灾临、灾中、灾后的全过程、各环节工作制度机制进行完善,切实提高防汛应急能力。及时调整雄安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办公室组成人员,进一步明晰各部门防汛职责。完善防汛四级包保责任人、核实蓄滞洪区行政责任人、转移责任人、预警责任人等各类责任人,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制定印发《防汛排涝信息联络员制度》和《雄安新区排水防涝应急联动保障机制》,逐级明确防汛联系人,及时共享各部门防汛工作信息,实现各部门协调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全方位开展排查,消除度汛安全隐患。3月,制定印发《雄安新区2024年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各级各部门针对河道堤防、闸涵泵站、排水管网、重要设施、危旧房屋、旅游景区、地下管廊、深基坑等全方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压实新建片区防洪排涝专项排查工作责任的通知》,进一步压实新建片区隐患排查责任主体,确保隐患排查到位。汛期共排查点位约5.8万处,整改隐患2286处。今年,新区防办联合安委办开展汛期房屋安全专项排查,共排查房屋数量143205处(栋),发现问题隐患500余项,已全部完成整改或落实度汛措施。加强堤防巡查,制定《雄安新区巡堤查险实施方案》,明确日常巡查和应急巡查责任,今年以来,新区各级共组织开展堤防巡查3万余人次,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重要堤防不决口。
四是修订完善预案,强化培训演练。完善新区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印发《雄安新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24年修订)》《雄安新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2024年修订)》,新区及三县、各片区、雄安集团(本级)共修订防汛相关预案49个,各项目、各乡镇村均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为防汛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指导。针对各类防汛责任人、应急救援队伍、新建片区社区工作者、在建项目负责人等四类人员开展四期专题防汛培训,新区各级各部门共组织开展防汛培训357场次,参训12882人次,提高各级人员防汛履职能力。开展转移避险、工程抢险、排涝等防汛相关演练1103次,参演人数38338人次,切实提高防汛抢险和转移避险能力。
五是备足物资队伍,防汛工作保障有力。新区及三县储备抢险物料、救生器材、照明设备、抢险机具、小型机具、通讯装备6大类、73个品种。2024年汛期,利用国债资金采购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多功能轻型应急救援车、移动式排水发电照明泵站、水下机器人等高新防汛物资装备,进一步完善物资品种,提高险情应对能力。组织各片区为80余个深基坑配备泵车1300余台(套),每小时总排涝能力约5万立方米;落实500立方米每小时以上排涝泵车62台套,每小时总排涝能力9万立方米,确保积水及时抽排完毕。落实专群防汛队伍1000余支3.1万余人,组织队伍开展共训共练和联合演练,建立军地协调工作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六是强化会商研判,做好强降雨天气防范应对。进入主汛期后,新区应急局、建交局、水文筹备处、气象局成立防汛工作专班,在应急指挥大厅联合办公,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多次组织召开强降雨防范应对会商会议,分析研判天气形势,强化应对措施。入汛以来,雄安新区共出现10次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新区各级各部门对重点部位扎实开展雨前雨中雨后排查,及时组织抽排积水,有力有效确保安全。
七是密切关注上游来水,做好洪峰过境应对工作。8月9日、8月26日,府河发生两次涨水过程,安新县加强巡堤查险频次,对于薄弱环节,安排专人盯守,对府河相关涉洪桥梁进行了封堵和交通管制,确保洪水顺利入淀。8月27日起,大清河北支出现来水过程,新区防办每日赴新盖房枢纽、白沟引河右堤、留通桥等重点点位开展巡查,利用应急指挥车、通信车实时监测现场情况,为领导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撑。容城县组织县、乡、村三级610余人持续开展巡堤查险,加强周边管控,确保行洪期间人员安全。
八是加强避险宣传,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广泛宣传《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制定《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宣贯工作方案,通过各级微信公众号平台转发《条例》原文和防汛避险转移等相关宣传科普文章和视频,覆盖人群20万余人,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开展防汛避险知识宣传“五进”活动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同时,组织开展《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专题培训,发放《条例》解读光盘,新区各部门、三县33个乡镇全部开展了《条例》培训,全面提升群众防汛避险意识。
下一步,新区防办将进一步健全防汛体系,持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雄安新区千年大计万无一失。
主持人: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记者:请简要介绍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朱晓磊:雄安新区设立7年以来,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优先安排、优先设计、优先建设防洪排涝工程,高标准“防洪圈”逐渐从蓝图变为实景,新区内部水系不断畅通。截至目前,起步区基本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安新、容城组团同步达到防洪标准,昝岗组团提前具备100年一遇防洪能力,雄县、寨里组团防洪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从外围的防洪堤防、分洪道到城区排涝设施、内部水系等,均经受住了汛期的巨大考验,在确保新区安全度汛中发挥重要作用,彰显了“雄安质量”。
2023年汛后,利用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推进枣林庄枢纽改扩建工程、新筑寨里西堤工程(一期)、障水埝堤防加固工程(一期)、马庄干渠排涝水系工程等一系列增发国债项目13项、超长期国债项目13项,均在有序推进中。
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持续做好洪水防御及工程调度工作。汛期密切关注上游水文水情信息,预测潜在风险,及时开展工程调度采取措施加固险工险情段,确保各河道安全行洪,同时根据雨情、汛情、上游来水情况等信息,及时发布雄安新区城市排水防涝、洪水防御应急响应,根据响应级别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排查各处险工险段。持续关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洪水防御工作,不断加强堤防和工程巡查防守。
特别是今年8月底白沟引河行洪期间,统筹考虑新区和白洋淀防洪安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调洪分流作用。认真研判了水情信息及预报,充分发挥南拒马河气盾坝拦蓄功能,合理控制大清河灌溉闸下泄流量,做好重点区域与薄弱环节应急抢险准备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实现了白沟引河洪水减量错峰行洪,有效分担了上游来水下泄压力,确保了新区防洪安全。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防洪体系建设。按照《河北雄安新区防洪专项规划》要求,结合今年汛情,全面梳理新区防洪工程,基于“必要性、迫切性、系统性、可行性”原则,加快推进剩余防洪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防洪工程建设。对已具备施工条件的堤防、泵站、水闸等工程抓紧实施;加快增发国债重点水利项目进展,持续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建设,强化调度运行和管理水平。二是深入推进白洋淀防洪安全治理。推进环白洋淀堤防治理工程建设,继续谋划实施白洋淀开卡除堼项目,提升淀区水动力和水体交换能力,尽快开展水文站网建设工作,为新区防洪精准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记者:请问今年汛期雄安新区的主要天气特点是什么?气象部门是如何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
王胜杰:
一、2024年汛期雄安新区天气气候特点
2024年汛期以来(6月1日-9月22日),雄安新区平均降水量568.1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少0.5%,较常年同期偏多68.5%;平均气温26.6℃,较去年同期偏低0.7℃,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暴雨、持续高温、雷暴大风等。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各月降水分布不均,8月显著偏多。6月、7月降水分别较常年偏多18.3%、6.6%;8月降水量为320.1毫米,偏多181.0%;9月以来偏少84.3%。汛期共出现11次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7-8月。8月25日7时至26日8时,雄安新区全域降暴雨到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18.8毫米。二是汛前期(6月1日-7月16日)高温日数多,具有一定极端性,出现高温干旱复合事件。6月共遭受3轮高温热浪袭击,月平均气温27.9℃,较常年同期偏高2.5℃;高温日数22.0天,较常年偏多9.8天。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6月出现持续气象干旱。三是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强度较高。汛期雷暴大风天气频发,其中8月11日大风强度最高,容城贾光乡极大风风速达到23.5m/s(9级)。
二、气象部门汛期服务保障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雄安新区气象局全面落实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稳步实施全国智慧气象试点建设,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在织密综合气象观测网、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提升气象服务质效上持续发力,坚决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在“监测精密”方面,今年气象部门在汛前新建68套微型智能气象站,覆盖容城县全部村和县城易积涝点,全区站网分辨率达到3.2公里,为全省最密。另有3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气溶胶等各型专业雷达十数部,初步形成地、空、天一体综合立体气象监测体系。
在“预报精准”方面,今年新引入中国气象局“风雷”“风清”“风顺”三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产品,继续深化“气象大脑”和“睿图-睿思”建设,基本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交互式精细化分析和预报。入汛以来,气象部门紧盯灾害性天气,严格落实“递进式”预报服务要求,截至目前共制作发布《重要气象专报》《气象信息周报》《工地气象服务专报》《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服务专报》等91期。
在“服务精细”方面,今年气象部门紧抓党政领导、防汛责任人等“关键少数”,统一为其安装“冀气象”APP,创新应用“闪信”和“靶向发布”等新型手段,拓展优化直达相关领域群体的精准预警服务。入汛以来,新区、县两级气象部门共发送各类常规气象短信340余条,受众达到83万人次;强制推送高级别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闪信”9112条次;开展精准靶向信息发布18次,受众共计141778人次。
记者:请介绍下今年水情情况,水文筹备处都做了哪些工作?
马新双:今年汛期整体防汛形势比较紧张,大清河南支的府河、北支的白沟引河均发生较大的涨水过程,其中南支的府河洪峰流量152立方米/秒,高于“23.7”的142立方米/秒;北支的白沟引河最大过流量405立方米/秒,低于“96.8”洪峰流量559立方米/秒,为1996年以来最大流量。
今年白洋淀最高水位7.37m(85高程),出现在8月30日;枣林庄站最大出淀流量294立方米/秒,出现在8月31日。截至9月20日,今年汛期白洋淀总的入淀水量是7.82亿立方米(其中白沟引河5.78亿立方米,占总入淀量的74%),总的出淀水量是7.59亿立方米。
雄安水文中心筹备处作为水利厅派驻新区的尖兵团队,在收到新区防指和省水文中心强降雨通知后,立即组织全体8名同志召开动员会,对应急巡测、水情监测、信息报送、预报预警和值班值守等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每一项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人。
筹备处立即安排人员在雄安新区应急指挥大厅24小时值班值守,水情人员昼夜不休,根据防汛形势给新区、应急、建交和三县等相关领导逐小时报送雨水情信息,对上游的来水情况进行滚动预报;通过跟省水文中心、上下游水文部门进行会商,及时掌握最新的河道水情和预报信息;通过分析上游来水过程,配合新区科学调度南拒马河气盾坝和新盖房枢纽,削减白沟引河的洪峰流量,为应对本次洪水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入汛以来,雄安水文中心筹备处出动巡测108人次,做出滚动洪水预报10份,发送水情快报59份、水情简报111份,通过微信群、短信给新区防汛主要领导,建交局、应急局、三县主要领导及三县水利部门发布滚动雨水情信息400余条。
安排专人始终坚守在应急指挥大厅,与新区防指其他部门开展联合办公,提供实时水情信息和调度决策意见,为新区防汛抗洪当好参谋。下一步,雄安水文中心筹备处将继续努力,为新区防汛保驾护航。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提问到此结束。希望新闻媒体朋友加大防汛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宣传避险自救等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增强全民抗灾应变能力,共同筑牢“千年大计”安全堤。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