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晚报

“雄安,我们为你留住乡愁”

2024-04-20 17:01:45 来源: 北京晚报

  原标题:一批凝聚着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

  雄安,我们为你留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是村头那棵老槐树,是小时候背着书包走过无数次的石桥,也是家中那栋陈旧而温馨的老宅……

  承载着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自2018年启动了一项“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挖掘能体现新区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要素,涵盖老房子、老井、老树、戏台、非遗文化等,通过保存、传承等形式,将其留下来。如今,一批凝聚着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有的通过数字化形式被永久留存。

  一支来自北京高校的师生团队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近日,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马全宝带领的雄安乡愁遗产保护团队发布了新成果:师生们经过近4年的调研走访,2553项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目前,团队正在制定保护工作规则、推进乡愁遗产博物馆建设,帮雄安新区留住乡愁。

师生们深入乡村实地调研。

  从传统建筑看生活智慧

  在容雄公路北侧,有个东孙村,高茂申老人一家世代生活在这里。院中有一棵古树,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老人说,小时候这棵树绿荫如盖,他和伙伴们经常在树下玩耍。几年前,古树的树叶发干,不过后来又缓了过来,夏天依然枝繁叶茂。

  这段老人的口述,北建大在读博士生刘宏超一直记得。2019年,当时还是研究生的刘宏超加入了马全宝的雄安乡愁遗产保护团队,开展了3年多的现场调研工作。他回忆,村里老人比较多,见到一群新来的年轻人,总会拉着师生们,热络地聊个不停,“乡愁就藏在这些生动的记忆和故事中,它通常被赋予在一些实物上,比如,老树、磨盘、建筑等。我们也通过这些讲述,对雄安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走访中,刘宏超经常被村民邀请进屋坐坐。随着见过的老宅子越来越多,藏在背后的生活智慧呈现出来。比如,和众多北方民居建筑常用的坡屋顶不同,当地民居多采用平屋顶,而且几乎每家每户都备着一个上房顶的长梯,甚至为了它专门在屋檐设计了一个凹槽。“问了村民才知道,当地院落相对狭窄,这样的平屋顶可以在秋收时节晒谷子,遇到水患,还能爬上屋顶临时避难。”

  当地一种特殊的建筑防水做法也很有意思。北建大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杨震回忆,建筑底部墙体完成基础砌筑后,当地人会把苇子秆绑扎成小段铺设在距离地面约50厘米的墙体上,还要用麦糠泥、木条加固,“他们说这是防潮层。当地人依水而生,巧用芦苇材料,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苇碱防水法。”他说,如今老建筑上多还保留着这种痕迹,也记录下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

  师生们还发现,村民还会在老建筑上雕绘题材丰富的墀头装饰,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寓意。“墀头是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构件之一,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由于它位置特殊,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所以常有屋主给它做装饰。”刘宏超说,他去过的民居墀头纹饰可以分为花卉、鱼鸟、文字类等。花卉多以牡丹、梅花为主,鱼鸟多以喜鹊、燕子、鲤鱼为主,寓意花开富贵、喜上梢头、年年有余。

  为雄安传统民俗“摸家底”

  乡愁不仅蕴含在有形的建筑、日常的物件上,还凝结在无形的民间习俗或技艺中。

  本次“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中,师生们还对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技艺、乡村习俗等进行了抢救性的采访记录,留住了一段段珍贵的乡土文化记忆。

  在安新县圈头村走访时,刘宏超就发现了当地一项传统技艺——八趟掩手。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村民间代代相传,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来一套。“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0岁的小姑娘。见了我们进院原本怯生生的,可听到妈妈喊她表演一套拳法,她立马走进屋子拿出一把武术刀表演了起来。动作流畅自然,一看就是学了很久。”后来,他从村民口中得知,八趟掩手已经被列入了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技艺。

圈头村儿童表演当地传统技艺——八趟掩手。

  不仅如此,雄安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活跃着一大批民间艺术团体和个人,传承着雄县古乐、鹰爪翻子拳、芦苇画等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技艺。这些无形的乡愁遗产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

  然而,面临拆迁,不少村民向师生们表达了不舍和担忧。表演八趟掩手的女孩母亲说:“村民常常聚在一起,自发举办比武大会和音乐会,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技艺。往后大家都搬走了,就没人传承了……”也有村民请师生们帮忙给自己和老房子、老街坊拍张照,邀请他们参加一次比武大会。

师生们帮村民和老房子拍照。

  这次“摸家底”行动正是要将这份浓浓的人情味保留下来。马全宝介绍,行动围绕雄安新区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三地展开,涉及老房子、老树、老井、寺庙等种类丰富的遗存。此外,非遗技艺、乡村习俗等非物质类乡愁遗产也包含其中。经过近4年的调研走访,2553项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其中,物质类乡愁遗产2367项,包含老式建筑、老树名木、遗址墓葬等;非物质类乡愁遗产186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舞蹈、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十余种类别。

  给乡愁遗产保护利用支招儿

  大量调研走访后,各类遗存被建档存根。当下,师生们正在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愁遗产,采取不同的办法,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帮雄安新区留住村民的共同记忆、留住乡愁。

  位于容城县大河镇河西村的王德亮家老宅,是一处具有典型特征的北方民居建筑,师生们利用专业所学,将它永久地保留了下来。“居住建筑是雄安新区乡愁建筑中占比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类建筑,主要为官宦商贾的宅邸或普通民居。我们选取了这处保存较好的民居,进行了数字化留存。”最早参与行动的北建大建筑学博士生侯晓萱边说边从电脑中点击链接进入数字化程序,一座古香古色的老宅子映入眼帘。“调研中,我们扛着机器,对建筑本体进行了详细的点云扫描和摄影测量,还原民居的真实样貌。”她说,师生们光是围着这栋老宅子的外部,就拍了800多张照片,一砖一瓦,甚至每个墀头的雕刻细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在数字化的建筑前停留,耳边不断传来富有生活气息的声音:溪流潺潺、家犬吠叫、啾啾鸟鸣,还有老街坊们围在大树下乘凉聊天的画外音。“我们采集了当地的声音,让参观数字化民居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也让怀抱着乡愁的村民们一键就能回到家乡。”侯晓萱说。

  师生们还计划建设乡愁遗产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他们将在博物馆内,对雄安新区的乡愁点进行虚拟现实呈现和视频解说,打造一个“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目前,《雄安新区乡愁遗产白皮书》《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保护工作规则》等一系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

  师生们采取分区保护、分类保护、分级保护的策略,制定了关于老建筑、老树名木等保护措施。例如,针对古建筑不同程度的保存现状,团队提出了主体保留、局部保留、构件保留和信息留存的分级保护利用策略。“希望在新区规划建设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住历史文脉。”侯晓萱说,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提交给了有关部门,这些“金点子”将为雄安新区各类乡愁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思路。

古树挂上了“乡愁保护点”的牌子。

  令人欣慰的是,师生们多年的努力正在显现出成效。“最近,我们再次走访雄安新区发现,这里建设得很快,但有些熟悉的场景没变:一些古建筑、古树等被认定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乡愁遗产点,已经挂上了‘乡愁保护点’的牌子,提醒建设者们不能拆。”马全宝说,保护工作仍在继续,未来还将有更多师生参与其中,在新城市留住乡愁,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记者何蕊)

责任编辑: 贾梦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5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