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雄安发布

雄安人物志丨马扬飚:科技创新资源的链接者和导入者

2024-03-26 09:34:32 来源: 雄安发布

  3月14日中午,见到马扬飚时,他刚刚接待了两拨来自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团队。“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一天平均要对接五六个项目,雄安新区创新创业的热度肉眼可见!”马扬飚的语气中充满信心。

  马扬飚,从本科到博士后,都就读于清华大学,现任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利用午饭间隙,马扬飚为记者讲起他与雄安结下的不解之缘。

  梦想,从清华园启航

  “我有一个创新梦,发端于清华园。”马扬飚笑言,这要追溯到20世纪了。

  1994年,来自云南的马扬飚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上学期间,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5万美元创业方案大赛”传入清华大学,跟海外联系比较多的一些同学开始参与,马扬飚就在其中。

  “从那时起开始关注,如何用创新创业的方式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马扬飚说,那个时代流行塑造“知识英雄”,比尔·盖茨成为全民的偶像。

  1999年,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办,马扬飚作为清华大学团队的一员参加大赛,并获得了金奖。而那场以“5万美元创业方案大赛”为模板的比赛在整个亚洲地区是首次举办。

  2000年,马扬飚所在的清华大学创业团队代表中国,去美国硅谷参加全球创业大赛总决赛。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我第一次来到硅谷,第一次走进斯坦福大学,深感震撼。当时,内心的梦想更清晰了:用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

  在读书期间,马扬飚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席、科技协会主席,后来任校团委副书记,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2006年初,博士毕业的马扬飚开始攻读博士后,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科技创新相关研究。同时,他来到清华科技园,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校企合作。

  随后,马扬飚来到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参与组建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创新中心,这一由清华科技园和昆山市政府合作的创新中心,后来孵化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当地代表性产业,并走出了一批上市公司。2013年,马扬飚离开清华科技园,与合伙人创立了一家创新型公司,并在美国创办了知名孵化器InnoSpring。

  “在清华,我做了大量的科创平台工作,我与顶尖的技术零距离,也接触了大量的风投机构,博士毕业论文的课题也是与产业化相关,这些都为我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大量经验。”马扬飚说,“唯一不足的是,十几年前的中国,创新创业的环境和现在比有很大差距。而如今,我们的大学生说起创新创业可以侃侃而谈,对高校科研的支持政策也大量出台,我觉得真正的机会来了!”

  希望,在科学园起飞

  来雄安前,马扬飚是北京、上海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总裁,安家在北京。扎根雄安发展,用马扬飚的话来说是“无心插柳”。2021年11月,马扬飚第一次来雄安。此前,他只是对这里很感兴趣,想来看看。而真正来了以后,那种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让他深感震撼!

  “当时的雄安还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而上上下下对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充满期待!”马扬飚对雄安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的确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

  回去以后,马扬飚与在雄安结识的很多新朋友仍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当时,新区正在探索科创工作的总体发展框架,一些领导还经常邀请他参与线上讨论。2022年5月,雄安科创中心筹备设立,他受邀参与其中。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马扬飚再次来到雄安。这一次,他感受到的是雄安满满的诚意。“容东片区的安置房租好了,甚至油盐酱醋都给买齐了,除了工作我不用想其他的事。”马扬飚说,新区的工作氛围,让人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原来他只是想来帮个忙,但随着参与程度的加深,他愈发爱上这个地方。

  “新区非常开放包容,通俗一点说,就是不拿我当外人,大家互相理解信任。我在科技创新方面本身就有很多想法,新区是一张白纸,又有中央政策的加持,为我个人创业梦的实现也提供了最好的实验空间。”马扬飚说,虽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上的纠结,但自己和家人都对雄安充满信心,这是一次“双向奔赴”的选择。

  “二次创业”的路有苦有甜。马扬飚清楚记得,刚到雄安时,他和几个同事挤在市民服务中心一间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后来到容东片区雄才大厦租下了一层楼,现在则成为一个科创园区的操盘者。

  来到这座年轻城市的日日夜夜,让年近50的马扬飚一次次感受到创业的激情。2023年9月,雄安科创中心投入使用前,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为了抢进度连夜加班。“装桌椅、调试设备、摆放绿植、优化运营方案……不管你是工程师还是总经理,大家一起加班到12点多,买了宵夜围坐在一起互相加油鼓劲,那个场景我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马扬飚更忙了。“有时候一天开8个项目对接会,这几天正在接触的项目质量都很高,涵盖量子通讯、芯片设计、生物医药等领域。大量的科创资源已经向新区涌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迅速找到他们与新区合作的点,把好的技术和市场对接。科学家不可能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马扬飚说,自己希望做雄安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链接者和导入者。

  和来访企业见一面,听听对方的需求,马扬飚往往第一时间就能给对方拿出最专业的落地解决方案。“每个项目的诉求都不一样,我们很难用固定的条条框框去对接。有的企业对办公场地有特殊要求,我们帮他共同设计物理空间;有的企业有产业化的需求,我们就想法推动它在新区落地;有的企业要上市,我们帮企业规划如何整体搬迁、走哪些申报程序……”马扬飚说,由于过往的工作经历,让他能够同时站在科学家和地方政府两方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经手项目合作的成功率非常高。

  “不是我留住了客户,是雄安!这么大的舞台,值得五湖四海的人放下行囊、成就梦想!”马扬飚说。(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4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