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雄安新区发现2500余项乡愁遗产

2024-03-13 15:27:06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近日,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马全宝带领的雄安乡愁遗产保护团队发布了新成果:团队围绕雄安新区的古建筑、老树名木、非遗等开展了调研登记、分级评估、规划保护等工作,共发现2500余项乡愁遗产。目前,团队正在制定保护工作规则、推进乡愁遗产博物馆建设,帮雄安新区“记住乡愁”。

  “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凝聚着新区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不该被忽视和忘记。”马全宝介绍,本次调研围绕雄安新区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三地展开,涉及老房子、老树、老井、寺庙等种类丰富的遗存。此外,非遗技艺、乡村习俗等非物质类乡愁遗产也包含其中。经过近4年的调研走访,2553项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其中,物质类乡愁遗产2367项,包含老式建筑、老树名木、遗址墓葬等;非物质类乡愁遗产186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舞蹈、体育游艺与杂技等10余种类别。

  随着乡愁遗产调研保护工作开展,一件件生动的民间故事揭开面纱。“走访古建筑时,我们就发现了当地一种特殊的建筑防水做法,很有意思。”北建大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杨震说,建筑底部墙体完成基础砌筑后,当地人会把苇子杆绑扎而成小段铺设在墙体上,还要用麦糠泥、木条加固,“他们说这是防潮层。当地人依水而生,巧用芦苇材料,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苇碱防水法。”他说,如今老建筑上多还保留着这种痕迹,也记录下了当地人的劳动智慧。

  目前,团队师生正在为乡愁遗产的内涵价值进行分级评估,制定保护规划。例如,针对古建筑不同程度的保存现状,团队提出了主体保留、局部保留、构件保留和信息留存的分级保护利用策略。马全宝说,他们还计划建设乡愁遗产博物馆,将当地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永久留存。(记者何蕊)

责任编辑: 王晓雨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4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