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系列广播剧第158期:这是一项融入了传统韵味的宫廷工艺

2020-05-17 15:02:16 来源: 新华网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大家好,欢迎收听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第158期。白洋淀的传说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非遗项目京簧竹刻。

  竹刻也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陈设摆件。京簧竹刻来源于清代宫廷竹簧工艺,兴盛于乾隆时期,因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由于它色泽沉稳,古朴光润,古代文人形容它犹如象牙一般,所以又被称为竹象牙,现如今,京簧竹刻已经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京簧竹刻也叫竹象牙。

  雄县张岗乡张岗村的王乐修就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自幼受家庭熏陶,深爱艺术雕刻与设计。中学毕业后,他跟随父亲学习钻研竹簧制作雕刻技艺,至今从艺30多年,收徒20余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王乐修说,这项技艺是在清朝晚期才传入雄县的。当时,一位宫廷雕刻艺人落魄,从北京逃到雄县,被王乐修的祖父王庆田收留。这位艺人就把宫廷雕刻技艺传授给了王庆田,王庆田又把技艺传给下一代人,就这样宫廷竹刻工艺在雄县流传了下来。

京簧竹刻来源于清代宫廷竹簧工艺。

  竹簧工艺打破了竹子原材料的局限性,可方、可圆、可扁,融入了传统文化韵味,雕刻精细,作品栩栩如生。竹簧的制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往往需要十几道工序。竹簧的材料是用毛竹、楠竹,去其外皮、刮去竹肉,留下毫米左右的竹内层,这叫竹簧,将竹簧片晒干后粘贴在各种形状的木胎上,雕刻出花纹图案。

京簧竹刻作品。

  京簧竹刻技艺历经百年沧桑传承至今,既保留了传统宫廷工艺的原有风貌,又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的技巧,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下期预告

  白洋淀盛产鱼,当地人最讲究吃鱼。他们吃鱼还有很多讲究,一讲究新鲜:“鱼吃新鲜肉吃肥”,二讲究吃鱼的哪个部位:“鲶鱼尾巴鲤鱼头,鲂鱼肚皮一层油”……下期的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为您说说白洋淀人吃鱼的讲究。

  关于广播剧《白洋淀故事》

  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自古以来,发生在白洋淀的传说故事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新华网、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网信办、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以广播和漫画的形式,带您穿越美丽神秘的白洋淀,领略魅力燕赵。

  好故事仍在继续,敬请收听!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62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