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新闻网

【雄安乡愁】安州访古

2019-06-28 18:53:26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圣人殿凉亭

  仲春的一个黄昏,我们驱车沿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大道一路急行,赶在太阳落山前到达位于安州镇的安州古城脚下。

  安州是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称阿城、葛城,曾为燕赵两国属地。东汉末年置依政县,魏初改称依城县,唐代称武兴、武昌、唐兴,宋改唐兴寨、顺安军。金天会七年(1129年),改顺安军为安州,并设立州治,安州称呼即始于此。明洪武年间改安县,后复安州,民国二年(1913年)复称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称安新县,安州为安新县治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新县政府驻地移至安新县新安镇,即现在县城所在地,安州改为安州镇。

  安州城垣最初为土城,是北宋时期朝廷为防御辽兵而修筑的。明万历中期以三合土为基,外加城砖包砌。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兵部尚书,安州人陈德华离职回籍,自请效力修建安州城,未竟,奉诏为左部御史,因命其侄陈筠代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内土外砖,规模宏大完备。城高8.4米,上宽3.4米,四门分别设有瓮城,后遇连年水患,年久失修,城塞不固,至1938年,因军事需要,城墙、城门被拆除。为防水患,仅留下1米半至2米高的城基,为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冀中城池建筑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安州北门瓮城内矗立着一座民国时期的抗税亭,是当地苇民为纪念抗苇席税胜利而修建的一座六角亭,安州名士潘龄皋亲自撰写“赐福不闻宽大令,缔苛犹存好生心”的楹联,镌刻在抗税亭的两根立柱上。潘龄皋为清末民初当地有名的书法家,人称“潘翰林”,其英名及书法艺术至今为家乡人所景仰,安州民间文化人士自发创办了潘龄皋书法研究院,收集并陈列潘龄皋生平事迹相关的资料及其字帖书籍。

  东距抗税亭不过百米处,便是圣人殿凉亭,相看两不厌,二亭守望了百年。圣人殿是当地人对孔庙的称呼,建筑规模宏大,现唯留一座凉亭,成为了当地的地标。

  古城安州,人杰地灵,文脉绵延不断。由宋至清,安州共出了30多位进士,这些安州籍的名士,都曾为家乡做出过贡献,成为当地人的楷模,为百姓所敬仰。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陈氏三进士”:陈德荣、陈德华、陈德正同胞三兄弟。清史记载:“南有福建林(林则徐),北有安州陈(陈德华)。”可见陈进士在当时的盛名。

  安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古城。千百年来,古城阅尽了刀光剑影,见证了太多的金戈铁马和世间浮华。明代樊鹏《吊安州太守徒单航》诗云:“嗟彼孤城守,当季一危难。国危身力战,兵败血成丹。正气关云暮,清风塞月寒。英雄百代少,沙草泪痕干。”徒单航,金代安州太守,诗中记载了当年蒙元大军压境,兵临安州城下,太守徒单航率全城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御敌,死守安州城的故事。

  安州烈士塔,位于安州镇西角村小学北侧。夜幕降临,看门的阿姨听说是为瞻仰烈士远道而来,欣然放行。安州烈士塔是白洋淀地区重要的革命文物,塔内祭奠着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祖籍白洋淀的革命烈士,现为安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州古城,犹如一条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悠悠过往,丰厚积淀,有待后人用心去打捞,探索,发现,传承。(刘洁 文/图)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7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