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雄安发布

在雄安,有一种乡愁叫听大鼓书!

2019-05-07 10:53:14 来源: 雄安发布

  

王凤仙教孩子们学唱西河大鼓。 王凤仙供图

  每周,50岁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王凤仙,总会抽出一个下午,赶到位于容城的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为五年级的孩子们义务上一节西河大鼓课。

  “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华精髓来弘扬。文化大厦根基筑,新区建设创辉煌……”三弦伴奏下,时而沉缓、时而激昂的鼓声伴随着或缓或急的节拍徐徐响起,清脆的童声唱出的大鼓书透着一股朝气。王凤仙穿行在表演队伍里,不时提醒着“腰板挺直,眼睛看观众”。从他们身上,王凤仙仿佛看到了自己40多年前的影子。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容城县文化馆开办曲艺培训班,15岁的王凤仙凭借出众的资质顺利入学,师从西河大鼓名家王书祥。从此,西河大鼓在她生命中自然地流淌,即便在生活最窘困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她用艺术理想的炽热驱散生活的寒流。

  白洋淀的水是包容的。

  一淀水带来了南北各家艺术的融合,孕育出包容多门类艺术元素的西河大鼓。如果你仔细聆听,一定能从中领略到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之美和民歌小调音乐语汇之精髓。

  在王凤仙的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河大鼓在农村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走红的歌星影星。但凡哪个村里有演出,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汇聚过去。要是来晚了,没有靠近台口的好位置,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还会爬上靠台边的墙头、树杈,就为了看清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听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每到这时候,王凤仙都会“甩包袱”,以宽厚圆润的唱腔吸引住每一位观众。

  时至今日,雄安新区的西河大鼓依旧粉丝众多,坐落在雄县步行街的“连仿书社”演出广受当地百姓欢迎。难舍乡音的听众演出开始前,早早就坐在舞台前。“小时候在村里听着西河大鼓长大,百听不厌,这就是家乡味。”听众们说。西河大鼓这门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民间艺术,早已融入雄安人的血脉,凝结成绵绵不绝的乡愁。

  现在,王凤仙为传承努力着。自西河大鼓进校园至今,已有40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孩子们的加入,让西河大鼓这门古老艺术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再过不到一个月,王凤仙还要收三个徒弟,西河大鼓又将迎来新一代传承者。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2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