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雄安新区设立两周年丨规划建设留住“乡愁”的根

2019-03-31 22:20:04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中国雄安官网3月31日电(记者张旭辉)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2018年1月,雄安新区组织开展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这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传承活动,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乡愁行动”是雄安新区一项全新的工作,新区成立工作专班,参考文物调查的做法,边摸索、边调查、边总结、边规范,共发现登记不可移动乡愁遗存点2446处,其中,雄县526处,容城851处,安新1069处。

  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饱含新区传统文化基因的老房子、老树、老井、老磨盘、坑塘沟渠、寺庙、老厂房等“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辛璞田故居、雁翎队文化等一批红色文化遗存被发现。目前,这些乡愁遗存点已经落到新区规划底图上,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分门别类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发掘。

杨继盛(容城三贤之一)祠堂前,杨继盛十四世孙杨四合在祠堂前进行日常看护工作。中国雄安官网记者张旭辉 摄

容城县东牛北庄刘家老宅。中国雄安官网发 刘洁摄

  新区工作专班选取重点区域、重要遗存点,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踏勘、请教乡村老人等多种形式,对遗存进行确认,进一步丰富了调查成果。通过整理汇总,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记录档案。容城县大河镇大河村的何会民,将复制的60卷家谱谱系表派发出去后松了一口气。何氏在大河村是大姓,整个家族有500多人,何氏家谱从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记载。“将来,如果大家有个每年能聚在一起的场所就好了,讲家史、传家风,形成一个凝聚精神的港湾。”何会民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新区工作专班深入村庄一线,开展调查走访。在县文联等单位积极配合下,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踊跃参与,自发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交流相关信息,为“乡愁行动”提供线索。雄县张岗乡乡长李建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采集工作就是为了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文化自信,为新区规划建设注入文化力量。”

  新区工作专班将非物质类乡愁遗产的类型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几个类别,总数186项。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项工作是开放式的,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内容、不限制形式,及时发现,随时报告,对登记遗存及时调整补充,实现乡愁的活态保留和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村音乐会。王永康 摄

雄县昝岗镇梁神堂村庙会上的高跷表演。中国雄安官网记者刘东尧 摄

  目前,“乡愁”遗存的目录清单已经移交新区规划建设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相关单位正在讲将不可移动的“乡愁”遗存点在控详规上落坐标点,在修详规上落方案图,在建设方案中落计划书,并纳入CIM平台,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参考。新区还将开展有关“乡愁”遗存保护和展示,根据普查情况,在“乡愁”集中片区建造特色小镇、文化街区;规划建设特色“乡愁”展厅展馆,收集展出可移动的“乡愁”遗存;打造“乡愁”公共空间,承载当地群众共同的精神归属;将有雄安特色的老民居改造成个人博物馆、民宿酒店、茶馆、咖啡馆等,让大家在茶余饭后可以共叙乡愁,聊聊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

  新区有关单位还将会把特色“乡愁”制作成纪录片、短视频,编辑书籍、画册,建立“乡愁”影像资料馆,进行记载和传播。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及时推出相关融媒体产品,开发APP,运用VR、AR技术,建立网上虚拟展馆、线上体验馆等,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以多种形式传播雄安新区的特色传统文化。

  据悉,新区还专门制定印发《关于建立“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长效机制的意见》,初步建立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应用体系和成果体系,为推动“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前期普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雄安新区管委会委托北京建筑大学编制《“乡愁”遗产白皮书》和《“记得住乡愁”专项保护规划》。2018年11月,《“乡愁”遗产白皮书》已经完成初稿,《“记得住乡愁”专项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雄安新区的蓝图已经绘就,传承雄安乡土文明,延续雄安历史文脉。在这个蓄势待发的未来之城,让乡愁看得见也留得住,让新区广大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9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