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以淀为家 以渔为生:白洋淀最年长的捕鱼夫妇

2018-08-15 15:18:13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中国雄安官网8月15日电(实习生曹楚琦、栗杰)雄安新区安新县安新镇水乡很多村民都知道有一对坚持打渔70年的老夫妇——陈福友和胡小仙。他们居住在与白洋淀相连的小田庄村,依靠着淀里的水和鱼养育了三儿四女,如今年近九旬的老两口依然放不下他们的船和网,舍不得他们的淀。

  “我今年啊,虚岁90岁了,我老伴儿84岁,我们俩这辈子是离不开这儿了。”面向着这片悠悠芦苇荡,陈福友满脸笑意,携着他的老伴儿胡小仙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木船。

陈福友和胡小仙泛舟淀上。实习生曹楚琦 摄

  “这船啊,是我们的家。”陈福友拍拍船帮子,木船中央盖着塑料布,船的一头固定着桨,另一头放着小柴灶,锅碗瓢盆、木柴、酱油、食用油等构成了他们简易的“厨房”。“我们每年打春开始,等淀里的冰都化了后就住在这个船里。立冬后淀里的水结成冰,就回老房子住了。” 他边划着桨边说道。近90岁的陈福友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坐在另一头的胡小仙手中忙活着择网,把网上的水草等杂物择掉,以方便下网捕鱼。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我是老五。”陈福友的儿子陈大船笑着说道,“当年我母亲在船上生下了我,所以我叫大船。”陈福友从26岁便开始了地地道道的渔民生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我们这七个孩子都是靠父母捕鱼养活的,我父母捕了几十年鱼了,他们对捕鱼可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陈大船指着母亲胡小仙手中的粘网说道,“捕的鱼的多少,和在哪撒网有很大关系,一般我父母会选在密集的水草之间的水域下网,这区域的鱼又多又大。”

陈福友和胡小仙在打渔途中。记者马梦迪 摄

  靠淀吃淀,捕鱼卖鱼是老两口的生活方式,陈福友说:“年纪大了,就慢点干,要不干啥?总是凌晨3点收网,6、7点去早市卖,下午5点撒网,不闲着。”尽管陈大船兄妹几个都曾反对过老人继续打渔。

  “下网喽!”陈福友撑着船,向妻子喊道。胡小仙拿出早已拾掇好的粘网,麻利地铺撒在水面上。粘网渐渐下沉,形成捕鱼“阵势”,绕了“阵地”一圈,陈福友不时用脚跺船,发出“梆梆”声。“这是我父亲赶鱼的方式。”陈大船说。

陈福友夫妇准备下网打渔。记者毛鹤然 摄

  陈福友划着桨,在苇荡深处的一片苇地停了下来,胡小仙推开船上的储鱼舱,取鱼、涮洗、去鳞、剖鱼、下锅、和面、贴饼子。在船的另一头,陈福友已坐在船尾,悠闲地抽起烟来,“我18岁跟雁翎队打过伏击,就在这片的芦苇荡。”他掀起汗衫,指着伤疤说,“打仗差点死了,没伤到骨头,(子弹)从皮上穿过去了。以前日子不好过啊!”这片芦苇荡不仅是他们捕鱼生活的地方,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陈福友在船上休息。记者王京卓 摄

  “老头子,开饭了!”胡小仙掀开锅盖,盛了鱼和玉米饼子,两个人面对面吃起饭来。“以前啊,我们都是下钩捕鱼,现在都用粘网了。打过最大的鱼有10多斤!”陈福友说着,夹起一块鱼肉就着一口玉米饼子,大口嚼着。

陈福友和胡小仙在船上吃饭。实习生曹楚琦 摄

  据陈福友回忆,40年前白洋淀的水很清澈,可见水下一二米,鱼也更多,芦苇更加茂密。他深感保护白洋淀环境刻不容缓。

  “我经常看新闻,我们这儿成了雄安新区,以后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陈福友说道,“我就是还想打渔,舍不得这片淀。”

陈福友和胡小仙打渔归来。记者马梦迪 摄

听到记者要给他们拍“结婚照”,陈福友夫妇笑得很开心。记者毛鹤然 摄

责任编辑: 王晓雨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33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