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探古乐前世今生 寻民间音乐瑰宝 ——访雄县古乐传承人史军平

2018-08-03 19:31:33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中国雄安官网8月3日电(实习记者栗杰、王少飞)“嘭、嘭、嘭”,随着敲击钹头发出声响,笙、云锣、管等乐器紧跟其上,一阵悠扬的乐声传来。伴随着乐声记者来到雄县清河公园,看到“亚古城音乐圣会”的成员正在练习。

  8月1日,中国雄安官网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史军平,欣赏悠悠岁月中传承的民间音乐,探寻雄县古乐前世今生。

  悠悠历史长河中的雄县古乐

  雄县古乐属冀中笙管乐系民间鼓吹乐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宋元时代,常见于祭祀、丧葬、礼仪等民俗活动演奏中。其曲调古朴悠扬、气势恢宏,是古典民族音乐中一个不可多得的瑰宝。雄县古乐的演奏方式为群体吹打,乐队由管、笙、云锣、镲、鼓等乐器组成,分文场和武场,曲目文卓典雅又高亢激昂。

  雄县古乐在繁荣时曾有民间音乐会二十余家,其中“亚古城音乐圣会”极具代表性。“在兴盛之时,我们村共600余人,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入会学习演奏。”现任“亚古城音乐圣会”会长史军平说道,“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我们都会举行演奏仪式来纪念药王孙思邈的诞辰日。”

  史军平1994年正式拜师学艺,当时的“亚古城音乐圣会”因为各种原因早已名存实亡,只剩几位记得乐谱的老师傅,乐器和曲目都是后来他们自己添置和补写的。

“亚古城音乐圣会”成员正在演奏曲目。 实习记者王少飞 摄

  拼尽全力也要留下祖先的声音

  作为雄县古乐的少数传承人之一,史军平感觉自己责任重大。“我的老师傅们不想把这门手艺带进棺材里,古乐也不能到我这一代断了。”2014年,史军平看到亚古城村委会里敲大鼓的大妈们,他觉得这是一些“有乐感,可以栽培”的人。“当时我跑到每个人的家里,劝她们一起来做雄县古乐。”队伍渐渐扩大,史军平一边忙着教新来的成员,一边继续想办法招进更多的人。

  之前在村委会敲鼓的王大妈目前是“亚古城音乐圣会”的一员,“亚古城音乐圣会”成员是她如今引以为傲的标签,她手中拿着笙:“我们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乎每天都要一起练习两三个小时。大家伙儿一起奏这么一曲儿,心情都倍儿好!”

  “大家都有兴趣,水平提高得很快。”史军平表示,“现在会里的50多人里面,近30人已经学会了两个套曲。再有一年左右,这群人四套曲就能演奏下来了。”

  2008年,雄县古乐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史军平带领“亚古城音乐圣会”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获得“太阳神鸟”金奖。

  目前“亚古城音乐圣会”成员年龄分布在20-75岁,大部分坚持演奏的成员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忙活去了,雄县古乐也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学习也枯燥,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这个,学着学着就走了。”史军平颇为遗憾地说道。

  如何能够把“雄县古乐的肥料施在幼苗上”,这是个问题。雄安新区设立后,在倡导“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背景下,史军平带领雄县古乐走进当地的幼儿园,“我们想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对古乐感兴趣,我们这里也开始收纳‘小学徒’,只要孩子感兴趣,我们随时都欢迎来。”

  为将现存的80多首曲目更好地保存下来,史军平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整理、记录成册,“从老师傅那里就遗失了一套曲,剩下这四套得想方设法留下来。”史军平表示,“雄县古乐的学习必须口传心授,光看谱是不够的,吹呼的技巧、打击的力度等,这些都是没办法写在纸上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他走访了包括屈家营音乐会、圈头村音乐会等民间音乐会,交流、学习、回来整理资料、反复练习,“我就是喜欢雄县古乐,我做的这些也是想要更好地留给下一代看,‘瞧,我们老祖先那个时候还有这么动听的曲儿’,就够了。”

史军平整理的雄县古乐曲谱。 实习记者栗杰 摄

  在原汁原味中紧跟时代潮流

  在时代冲击下,为了更加适应当代人群的口味,史军平等人为雄县古乐的武场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在点都能踩到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手势花样、动作幅度来加大表演的层次性。对于其中的文场,“这些东西不能改,改了变了味儿就没意义了。”史军平说,“雄县古乐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就承载了多少人的乡愁。它能流传至今,必然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

  “我觉得我们这一辈儿很幸运,赶上了雄安新区的设立。新区的设立使雄县古乐走出了雄县,走向更大的艺术舞台。”史军平激动地说道。今年4月,“亚古城音乐圣会”代表雄安新区民间古乐赴台展演交流,受到很多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在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的情况下,我有这份信心,承载乡愁的雄县古乐将会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毛鹤然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414129926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