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新闻网

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遗存调查结项

2018-07-18 16:02:34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原标题:传承乡土文明 建立雄安模式

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遗存调查结项

日前,由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组织开展的“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遗存调查登记工作结项,共登记确认不可移动乡愁遗存点2000余处,可移动遗存300多件(套),发现了一批老民居历史片区。

同时,民间技艺、风土人情、乡村习俗等乡土文化也是这次调查关注的对象,对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世纪老人、民俗民风等进行了抢救性采访记录。至此,“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将转入下一阶段,按照建立“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长效机制的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将这批乡愁遗存落点落图,并进一步开展乡愁遗存内涵挖掘、价值提升以及遗存外延拓展,使宝贵的乡愁遗存在新区规划建设中得到保护展示、传承并发扬光大。

“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明确要求。”雄安新区综合执法局相关人员表示,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新区规划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践行“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于2018年初,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

本次调查经过新区、县、乡镇、村四级协调联动,共同努力,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凝聚着新区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包括老房子、老树、老井、老磨盘、坑塘沟渠、寺庙、老厂房等类别,时间跨度长、品类多、内涵丰富。其中,老房子、老树占比较大,老树年代久远,树种丰富,100年以上的古树2000多棵。千年古柏、600多年古槐、300多年古楸树等古树是这片土地历史久远的见证。

典型民居从清代至现当代均有保存,建筑风格独特,极具地域和时代风貌特征。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有100余座,辛璞田故居、雁翎队文化等一批革命文化遗存被发现。

此外,在白洋淀水区、半水半旱区等地还发现了历史空间格局清晰、布局严整紧凑、集中连片、随形就势的老街区、老房子。新区在1980年前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其中不乏代表性的品牌和工厂车间,其典型代表被列入登记名单,对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重要意义。

可移动遗存涵盖农村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农耕文明时代的老物件。

在各类遗存建档“存根”之后,新区尊重这些承载着新区人民乡愁记忆的要素,正在请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制定乡愁遗存专项保护规划,定期发布白皮书,并与新区规划有效衔接、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愁遗存,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控制手段,设计活化人民共同记忆的场所,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传承乡土文明,建立雄安模式,打造新城市建设“乡愁”文化的国家典范。让崭新的雄安与历史文化遗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体现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以期实现在搬迁居民安置区记得住乡愁,在城市核心区留得住乡愁,在乡村保留区感受得到乡愁。乡愁文化实现不同形式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城市立得住,关键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记得住乡愁”,就是要让新区老百姓心有所属,梦有所归,找得到回家的路,让这方水土养育的人民世代传承其乡土文化记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留住文化的根和魂。“一棵上百年的古树,可能就承载着一个村落的故事和家庭的记忆、儿时的乡愁。”

古树、古牌坊在规划之初就已经标注出来,古树不挪,古牌坊不拆。在新城市留住老广场、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也许有一天的某一刻,夏日树荫下,在蝉声鸣叫中,老人可以摇着蒲扇,给儿孙讲述儿时的故事。”新区有关负责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新区未来城市居民生活的美景。(记者张伟亚 通讯员刘洁)

责任编辑: 张晓艳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15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