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掘鲤有佳音 遗世而独立
——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村的“音乐乡愁”

2018-06-21 14:41:34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在白洋淀的中心地带,有个叫圈头的小村子,传承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村音乐会。记者王永康 摄

  中国雄安官网6月21日电(记者张仕林、陈潇)“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近日,中国雄安官网记者走进圈头村,聆听在这里传承百余年的音乐会,记住燕赵音乐的乡愁,感知雄安的传统文化。

  每年农历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村,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村里的药王庙,音乐会的传人们演奏起各式传统曲目,以此来祭祀药王,感念千百年来对当地村民的佑护。

圈头村音乐会顾问90岁的夏赶会老人在认真观看年轻人演奏的音乐会。记者王永康 摄

  音乐会在圈头村已传承百余年

  圈头村坐落于白洋淀(古称“掘鲤淀”)中心的一个岛上,四面环水,历史上曾归属于鄚州管辖,村民世代以淀上耕作和水上捕鱼为业。村里街道非常狭窄,出入白洋淀全靠一艘船,交通非常不便。在村东不远处的鄚州却是水路、陆路发达,自明朝以来便是南京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鄚州为渤海鄚郡,是神医扁鹊的故乡,因此,鄚州人和全国各地的信客在这里建立了多座药王庙来祭祀他。随着药王庙规模不断壮大,鄚州寺庙里祭祀的药王也从扁鹊扩大到了中国历代名医,包括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明末清初时,鄚州城里有一座非常大的寺庙,不仅供奉药神邳彤,且是当时笙管乐的主要演奏场所。

  20世纪初,庙里一位叫聊艺的高僧见圈头村交通不便,看病困难,村民又希望借助药神的力量来护佑平安健康,他便将演奏笙管乐的方法教给了圈头村村民。村民们在自己的村子里建起了药王庙,每年定时演奏音乐会,由此,音乐会在圈头村一代代传承下来。

  圈头村音乐会的乐谱、乐曲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铛等乐器组成,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曲目完整,历史悠久。固定演奏时间除了四月,还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和七月十五进行,村里有了白事,音乐会也会免费演奏。

学生们放学后参与圈头村音乐会的表演,这也是他们主要的课余生活。记者王永康 摄

  听到音乐会就能想起圈头村

  “圈头村音乐会演奏的无一例外都是传统乐曲,世代传承的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支撑着音乐会会社的生存,也使得会社所演奏的这些乐曲依附着民间礼俗而得到有效的传承。”圈头村音乐会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夏满军告诉记者。

  一名张姓老人在圈头村生活了六十多年,对音乐会的感情非常深厚,“赶上谁家有白事的时候,会社的人都是免费演奏,一分钱也不要,仁义!只要听到这边有声响,我就一定会过来听,这么多年,跟这曲子都有感情了。”

  张淼小时候跟着家里学武术,13岁时看了音乐会表演后便喜欢上了这种旋律,“那年音乐会会社新换了一个‘香头’,在村里的广播里说要招收学员,我就报了名。”从2000年的冬天开始,张淼跟随圈头村音乐会第三代传人陈小花学习这项传统音乐,这一学就是18年。

  “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开始有三四十个人,到现在只剩下两男两女了。”张淼告诉记者,陈小花打破了圈头村音乐会传男不传女的封建陋习,从此女性也走上了音乐文化的舞台。

  圈头中学的学生陈卓跟着张淼学这项传统音乐有一段时间了,他在乐队里的主要任务是敲云锣。他说:“这是古代传下来的东西,能学习它感到非常骄傲。今后可能我会出去求学工作,但只要听到乐曲声,我就会想起白洋淀,想起圈头村。”

圈头村音乐会中演奏的乐曲都来自于这本工尺谱,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记者王永康 摄

  不能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我们手里消亡

  圈头村音乐会虽然保存了以工尺谱记写的乐谱,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伯瑜教授也根据工尺谱翻译了五线谱和简谱,但由于“啊口”的存在,根据乐谱演奏出的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夏满军介绍道:“‘啊口’就是乐曲演奏中的装饰部分,比如用‘嗯、啊、哇、呀’等语气衬词来渲染感情,融入了圈头地方特色,这个必须依靠师傅们口传心授,工尺谱主要是用来帮助记忆的。”

  如何将这门音乐遗产传承下去,一直萦绕在圈头村音乐会会社成员们脑海里。2000年,夏满军希望能够在技艺精湛的老人们手脚还灵便的时候将其演奏记录下来。“2001年冬天,老艺人们约好每晚7点录制,一个冬天就录制完成了40首古乐。可惜那时候没有经验,保存不当,现在已经无法使用,仅残存了部分磁带。”

  2007年6月,圈头村音乐会入选第二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6月,圈头村音乐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进入名录,对于音乐会的传承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谈到这里,夏满军很激动。

  2007年末,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中国工尺谱演唱教唱讲座,圈头村的陈小花、夏满军、陈冬兴被特邀去做讲座老师。美国加利福尼亚音乐研究所所长辛西亚·谢-肯伯林在听到音乐会后说:“民间音乐家们的打击演奏让人感到震撼,很有特点,以前从来没有听过,希望能有幸常来学习。”

  记者在圈头村的音乐会演奏现场看到围坐的一圈传承人里,除了几位白发老人,剩余的大部分是在读中学的青少年。对于音乐传承,张淼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留不住人,“中青年要外出打工,孩子们在村里读完初中、小学就有可能去县城读书,没有时间学习工尺谱,以前学习的内容就忘记了。”

  “音乐会能发展下去最大的驱动力,是我们不能让这门传统艺术灭亡在我们手里,要有把这个东西发展下去的决心。我们不能忘记师父这些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培养。”张淼如今已经成为音乐会会社中最年轻的顶梁柱,他跟记者提到最多的字眼便是传承的责任。

  作为圈头村音乐会培养新人的主要力量,张淼经常和学生说一句话:“既然我们学习这个东西,就要把它学好,这是一门古老的文化,不能让它断送在我们手里,一定要发扬下去。”

责任编辑: 陈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41412989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