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雄安发布

雄安有座历史文化名桥,看看你了解多少?

2018-04-10 10:31:32 来源: 雄安发布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8年初,雄安新区在推进生态治理的同时,启动“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将那些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建档、存根。

  在雄县,提起瓦桥,大家几乎都能道出杨六郎镇守三关的故事。日前,记者跟随雄县县委宣传部指导下的“雄安记忆”摄制组到此探访。在该摄制组艺术总监郭亚军看来,保护瓦桥不仅是保护一座桥,更是保住整个雄县文化的根和魂。

  了解雄县,最好从瓦桥开始。

古代“雄安”的中心

2006年重建后的瓦桥。郭亚军摄

  “冰轮东转海天凉,十二栏杆夜未央。睡熟长鲸金作背,归来仙鹤雪为裳。”在明人魏纶笔下,古瓦桥既如“长鲸”一般雄伟壮丽,又似“仙鹤”一样颀长俊美。

  瓦桥位于雄县县城一铺与二铺之间,大清河上。旧时,大清河又叫瓦济河,故而这座桥被称作瓦桥或瓦济桥。

  “先有瓦桥,后有其关,再置雄州。”郭亚军对记者说,瓦桥究竟何时初建,现今已无法考证。但对于瓦桥关,史书上确有其记载,那是唐末设此以防契丹的重要防线之一。

  北宋时期,瓦桥一带是宋辽边关的重镇。明清两朝,随着都城北移,这里一度成为京城的“南大门”。以瓦桥为中心,南北路,是南京通北京的大道;东西河,是保定到天津的坦途。

  “今天的雄安,核心在容城南、安新北,而古代雄安的核心,就在我们脚下,就是这座看似普普通通的瓦桥。”郭亚军说。

  遗憾的是,古瓦桥与其周边的古建都没能留存下来。关于瓦桥的图像资料,目前也只有郭亚军搜集到的三张照片。相较现在,1946年的木桥更为简易;1976年的仿古水泥桥,可能是最接近于古瓦桥的样式;而重建于2006年的桥身,外貌已与普通桥梁无异。

  站在瓦桥桥头,顺着郭亚军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东南角脱落护堤内裸露的青砖墙面。他告诉记者,这是目前瓦桥附近唯一的古迹,青砖不只一层,越往里年份越久。

  现在,瓦桥已不再是雄县的中心了。随着雄州路的开通、县城北移东扩的实施,这里逐渐偏居一角。千年未改的街道布局,在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现代,愈发显得逼仄了。

记忆中的乡愁滋味

瓦桥(1976年)。资料图

  “易水西来会九河,谁家金鼓弄清波。莲房菰米秋偏好,估客渔人晚更多。”明人王齐描绘的是瓦桥之畔百姓欢乐生活的场景。

  古桥已毁,传统不复。

  常年居住在附近的张玉民老人回忆,从前每逢农历初三、初五、初八、初十,瓦桥集市热闹非凡。那几日,由北到南的摊位长达五六百米,本就不宽的木桥,需要侧身才能通过。改革开放后,因城里建起农贸市场,这一传统逐渐消失。

  这是一幅涌动着浓浓乡愁的动态图景。清晨,人们走下青砖的堤道,到河边挑水。在柳荫下渡口,购买刚打上来的清河石鲢鱼。来到桥头上,吃一碗刚出锅的清河老豆腐。在街上走一走,天津的海货、保定的山货,南方的丝绸、北方的毛皮,早就满满地布满市集。人们欣赏着雄县古乐,燃放着烟花去接火神、祭龙神,憧憬着一年能有好收成。

  记忆中的味道充满诱惑。石鲢鱼又被当地人称作“石榴鱼”,长约二寸,无鳞,表皮浅黄、淡绿二色相间,骨软如无,味道鲜美。大清河水做出的老豆腐则以劲道、白嫩闻名。奔波在外的雄县人每次回家,一碗老豆腐最能解思乡之情。

  大清河是雄县的母亲河,瓦桥的繁盛,离不开大清河的哺育。

  “那时我们洗衣做饭都靠大清河水。每天清晨6点,从天津驶来的客轮会准时停靠在码头,待再次坐满乘客后返回。1956年后,客船就不再来了。”对于大清河上的繁忙景象,张玉民老人历历在目。

  “比起井水的咸凉,大清河的水清甜且柔和。”“雄安记忆”摄制组顾问宋忠臣对记者说,小时候最爱看来往于大清河中的漕运船,近20米长的船身借助风力行驶,是当地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一天到晚,岸上都能看到水手、纤夫忙碌的身影。船只待装载完毕,再次扬帆起航。

留住“根”与“魂”

“雄安记忆”摄制组艺术总监郭亚军。陈安阳摄

  “风景凄凉万木凋,易昜城外碧迢迢。九河南汇成天堑,一派东归助海潮。浩气吟风霜叶冷,商声捲雪浪花高。寻常如咽还如怒,疑是荆卿怨未消。”这是明人魏纶描绘的“雄州八景”之易水秋声。

  古时的大清河凶猛非常,一到秋季,山水涌入河水,水流如金鼓敲响,带着杀伐之音,所谓“水带商音”。传说,荆轲刺秦就是从附近出发的,故雄县人有“慷慨悲歌,重义轻死,有荆轲之遗风”之说。

  “可以说,站在瓦桥之上,感受到的不仅是美景,还有两千多年来流淌在雄县人血脉里慷慨赴生死的气韵。”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清河以往遍布鱼虾的河道完全干涸,加上一部分人在河床上疯狂“挖宝”,这条母亲河千疮百孔,石鲢鱼和大清河老豆腐也随之消失了。

  古韵不再,美味不存。

  “要说我的乡愁,就在瓦桥这里。”家住县城西北角的郭亚军,早上经常骑行5公里到瓦桥周边晨练。他对记者说,“对瓦桥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座桥,更是保住整个雄县文化的根和魂。”

  他建议,把瓦桥北到古城墙、铃铛阁,南到一铺南、坛台,东到小雄山,西到大雄山、月堤的整个范围都纳入保护范围,形成以瓦桥为中心的雄州古城保护区。在这个范围内,不轻易拆旧建新,慢慢迁出不合时宜的“新”,逐步恢复过去的“旧”。建设雄州文化馆、瓦桥关公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那时,雄安的千年文脉就有了具体体现,雄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瓦桥这座历史文化名桥就恢复了其本来面目。如此,瓦桥也就真正恢复成雄安乡愁的标志之一,得到本应属于它的历史地位。”郭亚军说。(记者栗翘楚、贾玥、陈安阳)

责任编辑: 王晓雨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414129847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