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改发〔2024〕100号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关于印发《雄安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人民政府,新区有关部门,雄安集团:
《雄安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经新区党工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雄安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落实河北省关于中试发展工作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建设一流中试服务能力,打造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重要策源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坚持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建立完善中试能力体系,创新发展中试产业,构建新型体制机制,促进中试与创新链产业链同步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到2027年,雄安中试创新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建设5个以上专业中试平台,中试资源广泛集聚,各类中试服务能力齐备,有效联动京津冀区域中试资源。
到2030年,雄安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试综合能力全国领先,构建优质高效的中试创新及服务生态体系,培育形成3个以上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示范平台,依托中试平台助力突破重点领域5个左右关键技术,完成10个左右重大创新的产品化转化,京津冀中试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试高质量发展“雄安样板”。
二、聚焦顶层设计,以中试促进产业加速发展
(一)围绕疏解功能带动创新资源集聚
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功能疏解,推动中试服务能力向雄安新区转移,夯实中试创新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疏解企业围绕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积极开放平台中试资源,赋能行业企业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涌现。吸引集聚专业第三方中试机构疏解,支持创办一批聚焦细分市场、深挖行业需求的“小而美”的中试服务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在优势专业领域深度挖掘技术市场价值,设立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转移转化机构,系统性强化科研成果向市场需求转化的产业功能。
(二)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中试机构矩阵
聚焦商业航天、时空信息、医工交叉转化、前沿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打造一批专业中试示范平台,落地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卫星总装、空天信息、北斗技术转化等细分领域中试能力。打造全域医工交叉转化模式,促进基因诊疗、细胞治疗、数字医疗、高端医械等加快中试转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以中试转化推动增材制造、超滑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前沿材料快速发展。组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若干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优质、专业、共享的中试能力。加快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建设,提供标准化、定制化的高能级中试空间,支持现有闲置空间改造为中试车间。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合作共建独具特色的中试研发机构。
(三)建设全链条中试产业服务体系
鼓励各类平台围绕雄安重点产业方向,加快形成覆盖技术挖掘、技术熟化、产品试制、工艺创新、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计量测试、市场对接、资金筹集等功能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中试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发展设备租赁、远程运维、共享实验等新型服务业态。组织开展多层次对接活动,推动中试平台与高校院所、企业及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对接合作,发布中试服务资源目录,促进中试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通过“创新券”“中试券”等方式,增加中试服务收入,提高成果转化中介收益,培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逐步增强中试自我造血能力。
(四)依托重大场景牵引中试成果转化
丰富拓展未来之城场景汇功能,开展创新成果展示、专业大赛、技术交易、资本对接等活动,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平台。聚焦加速新技术新产品中试熟化、商业验证,鼓励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联合打造“0-1”的早期验证场景加速原始突破,搭建一批中试项目应用场景实验室,强化中试基地对推动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在融合应用场景中加速落地功能。打造“1-100”的中试试验场景加速产业孵化,围绕雄安新区中试重点方向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化专业化中试重大应用场景,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打造“100-100万”的产品推广场景加速市场验证,依托未来之城场景汇形成比赛、展示、评价、交易、风投、场景应用、孵化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建立常态化场景清单征集、遴选、发布机制,以“给机会”方式推动中试成果在雄安新区落地转化。定期发布《雄安中试平台清单》《雄安中试项目产品清单》《重点产业链中试供需清单》等,主动释放中试资源要素、发布中试需求、创造市场机会。鼓励大中型企业开放企业内部应用场景,加强中试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在关键领域率先落地应用。
(五)探索政策创新释放中试活力
坚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的基本理念,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加速开展前沿技术融合创新的概念验证、中小试验证以及市场验证。创新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中试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备案、环评、节能审查手续办理,持续优化“一会三函”等新型管理机制。支持使用产业综合用地,打造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等功能融合发展的雨林生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扣税等政策。充分把握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支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通过科技部雄安科技创新专项和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等,支持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建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元方式,实行适应不同主体、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机制。鼓励国有企业采购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探索采购创新产品“合格免责”机制。
三、聚焦能力提升,以中试建设新质创新体系
(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中试发展
推动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深化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中试环节中的应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验成本,提升试验效率。创新中试方法,鼓励开展仿真验证、高效计算、模拟预测等新型中试服务。高效利用中试相关数据,强化数据开放共享,鼓励企业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技术发现、工程转化、市场开发效率。支持建设工业设计大数据中心、生物制造大数据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数据要素赋能中试效能提升。支持中试设备上云,推动中试资源共享,探索中试云服务等新型模式。
(七)强化金融资源支持
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与技术熟化程度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创新开发满足中试各环节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行“中试险+研发贷”等创新模式,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发挥雄安新区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建立完善创客基金体系,做强创投联盟,构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投资体系,按照“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原则,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快转化熟化。强化政府补贴、基金投资联动,积极探索“投拨结合”的联动机制。强化与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的对接,建立硬科技企业培育库,增强资本市场融资服务,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
(八)打造中试专业人才队伍
全面落实“雄才十六条”政策,坚持内培外引,深度融入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引育一批具有丰富中试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技术经纪人,健全中试专业人才体系。培养引进具备提供成果挖掘、评价、孵化、熟化、交易转化等相关服务能力的产业经理人,推动企业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发挥海外学人中心雄安中心等平台作用,按照“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复合型人才标准,引进一批中试领军人才。围绕重点领域,专项在全国招引老科学家、老专家、老工程师柔性或全职到雄安新区参与中试创新发展,发挥自身经验积累和行业积淀。鼓励高校师生、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中试、熟化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支持在雄安新区范围内将中试成果纳入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的指标体系,探索科研院所、中试机构单独或联合企业培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卓越工程师,支持建设中试实训基地、专家工作站等平台。
四、聚焦开放合作,以中试打造城市特色品牌
(九)推动京津冀中试协同
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开放型区域中试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创新高地。推动建设京津冀区域中试中心,搭建京津冀区域中试信息平台,整合京津冀中试人才、设备、机构等各类中试资源,建设线上线下同步的区域中试资源高效集聚网络体系,推动京津冀中试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建设国内领先的中试科创能力,推动区域高端高新产业加速落地转化。支持雄安科创中心联合京津冀中试机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中试产业资源,组建京津冀中试联盟,强化京津冀行业内中试信息交流、重要装置设施共建共享、产业链对接协同,加快行业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发展联动优势,探索建立“总部+转化+生产基地、创新+中试+量产”的协作模式,利用资源共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汇聚国际创新要素
打造面向世界的雄安中试服务体系,鼓励雄安中试机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各类国际研发项目等,吸引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雄安落地。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雄安开展重大中试项目,并投资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试业务合作,支持具备良好国际市场前景的中试项目成果“走出去”,加快实现全球化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领导下,完善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中试中心统筹推进机制,全力推动中试研究、平台打造、下游对接、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人才引进、品牌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加强工作协同,及时协调解决中试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细化落实举措,压实主体责任,将各项任务明确分工、分解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创新,做好中试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政策衔接配套,着力破解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落实尽职免责原则,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积极探索形成雄安特色中试成果转化改革创新示范经验,总结一批行之有效、社会满意度高、可以上升为制度成果的改革措施。
(三)加强氛围营造。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切实加大雄安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设进展和成果经验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全国性、国际化的中试创新大赛,提升雄安新区中试发展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广泛吸引、集聚国内外力量和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营造有利于雄安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4年12月9日印发